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七十二疑冢(第1/2頁)
章節報錯
寒門子弟們即使不讀書,基本上也是衣食不愁的。
如果不因外力遭到破壞的話,這種情況基本上不會有太大變化。
還有一些“寒門”是祖上曾經做過大官,非常富貴,只是後來家道中落了。
其在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上,沒有從前那麼優越了。
但即使如此,家中還是有些家底的,只要後輩努力,還是有復起之時的。
所以,在古代,“寒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窮人。
它有一定的社會等級,也不是現代人所認為的,只要是家境貧窮的人家都算是寒門。
因為古代的寒門,是有一定的資產作為支撐的。
古代的等級制度是非常明確的,在科舉制開始之前,朝中的重要官職一般是由世家大族之間輪流任職。
世家大族之外的人,是很難有機會出任朝廷的高官要職的。
即便進入了朝廷,出任的也是一些不重要的職務或者被外放。
科舉制開始之後,讀書人透過數十年寒窗苦讀,一路考試,終於金榜題名。
在古代讀書的終極目的是做官,寒門子弟更是希望透過讀書做官,來興旺自己的家族。
另一些寒門子弟則不喜歡做官,喜歡隨性自在。
比如:陶淵明不喜歡做官,就選擇了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
徐霞客也不喜歡讀書做官,一生選擇了遊歷四方。
但是在這裡你要知道,徐霞客可不是窮人,因為窮人可沒錢旅遊。
還有,當時的徐霞客雖然沒有做官,但是他的社會地位在那裡擺著。
比如他出門旅遊,來到了一座大山之前,他可以徵發徭役,讓人給他抬轎、做飯等等。
也就是說,他當年上山旅遊,是被人免費抬著上去的,而且中間的一些瑣碎事物,都是當地窮人來幫著完成的。
這就是古代讀書人的地位,當然也不是所有讀書人都有這麼高的地位,但是從此可見一斑。
而在漢代、三國、唐宋時期,讀書的學生可沒有多少窮人。
比如名人韓愈的學生們,家世優越的學生們生活富足無憂,有人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
家世寒微的學生們生活較為艱苦,他們認為讀書的用途非常大,因此也積極請教師長學問,也不認為向師長請教是一件十分丟臉的事情。
後來,社會經濟逐漸穩定,階層固化也越來越嚴重。
這時供養讀書人需要大量的費用,尚有一些家底的寒門,還可以勉強供養一名讀書人。
所以,沒有家底支撐的貧苦人家,根本無法供養供養讀書人。
因此,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是很難供養一名讀書人的,而寒門尚有財力可以供養讀書人。
天下無易成之業,亦無不可成之業,各守乃業,則業無不成。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傳奇,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故事。
古代階級制度嚴格,人們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也受到等級限制,因此人們並沒有更多的選擇。
現代,雖然人們依舊需要首先解決自身和一家人一日三餐的問題。
但是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職業的選擇也變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