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六十章無始無終,回味無窮(第2/2頁)
章節報錯
馬家窯型別的彩陶,多甕、瓶、盆罐等器型。
裝飾面積大,紋樣以旋渦紋、波浪紋、弧邊三角紋居多,具有構圖繁密,迴旋多變之特色。
這裡面有裝飾的一些規矩,也可以說是法則。
其一,“無始無終,回味無窮。”
其二,“仰觀俯察、由上觀下”。
一是遊目法則,這是後來我國繪畫和華夏園林的一個基本審美原則。
即畫面既無起點,也無終點,呈現為一個整體;
二是彩陶的創造和觀賞按照“仰觀俯察”。
這一華夏觀照方式進行,這也是後來在詩詞畫和建築中,廣為應用的一個基本法則。
陶器是圓形的,面向四方,具象圖案把人的注意集中在一面,傾向於形成焦點、定點。
而具象圖案轉為抽象之後,整個圖案就是遊走的了,面向四面,使四面形成一個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一氣呵成的整體。
這樣彩陶的繪製自然而然成了移動的散點透視,它讓你圍繞著彩陶進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賞。
期間又在這彩陶有限的圓面中,體會到一種“無盡”的意味。
而這種“遊目”,正是後來我國繪畫和園林的一個基本審美原則。
我國彩陶不同於其他文化彩陶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是盆,是缽,還是瓶與罐,都注意到由上觀下的效果。
例如瓶與罐,在繪製四面圖案之前,就細心照顧到靠近瓶罐頸口處的圖案,使得在由上方下視時也形成一幅和諧的圖案。
由此可見,彩陶的創造和觀賞是按照“仰觀俯察”這一中國觀照方式進行的。
這也是後來在詩、詞、畫和建築中廣為應用的一個基本法則。
要製作這些古代彩陶,自然要先認識它們,瞭解它們。
不管制作什麼樣的陶器,或者是瓷器,都需要重視胎質。
遠古先民製作的彩陶,選用經河水沖積的優質陶土,純淨無雜質,潤如粉糕;
和成泥有柔韌性,燒製成的陶器用肉眼觀看有“膠”質感。
由於當時燒造技術條件差,燒造溫度相對較低,燒出的陶器具有很強的吸水性。
用手敲打陶身,會發出低沉的啞音;
用手掂陶器,感覺重量比較輕;
不該有沉重的壓手感;用水打溼陶器,能嗅到一股微弱的土葷氣味;用心察看陶器表面會有細小的針眼。
古陶器,大多都是先民的生活用具,在埋入地下之前,器身有磕碰痕跡。
長期使用器身,有自然磨損現象。
還有與空氣、水、油脂等物接觸而產生的“皮殼色漿”。
彩陶埋入地下幾千年,長期的積澱,陶器表面生滿了“水垢”。
真“水垢”用水沖洗不掉,用稀鹽酸刷試“水垢”,就會見“水垢”冒白煙,起白沫。
製作一件陶瓷,除了胎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造型。
真正的古陶給人的感覺是古樸、淳厚、自然、柔和、飽經滄桑,沒有生硬的火氣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