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二十九章細膩溫潤,撫之如玉(第1/2頁)
章節報錯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裡有這樣一段描寫。
賈母與湘雲、寶釵、林黛玉等眾姐妹在大觀園裡品酒吟詩。
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個繡墩,倚欄杆坐著,拿著釣竿釣魚。
可見,繡墩是一種無靠背坐具,不須依靠,哪裡需要就放在哪裡,十分方便。
在《紅樓夢》第八十五回,“賈存週報升郎中任薛文起復惹放流刑”中,也有對繡墩的描寫。
那賈赦等復肅敬退出,北靜王吩咐太監等讓在眾戚舊一處好生款待,卻單留寶玉在這裡說話兒,又賞了坐。
寶玉又磕頭謝了恩,在挨門邊繡墩上側坐,說了一回讀書作文諸事。
北靜王甚加愛惜,又賞了茶。
繡墩是明清時代一種重要的坐具,可以由此窺見一斑。
當然,這一時期的繡墩也吸收了國外的很多技術。
明末清初之際的西方的建築、雕刻、繪畫等技法,逐漸為我國所應用。
康熙年間,宮廷中大量使用西洋藝術匠師。
自雍正至乾隆、嘉慶間,模仿西式建築的風氣大盛。
像是圓明園之中,就有不少建築從形式到室內裝修,無一不是西洋風格。
紫檀開光番草紋繡墩,就是為了迎合皇家趣味,而製作的中西合璧傢俱。
繡墩上浮雕的西番蓮紋,是西洋紋飾的代表。
這種紋飾在西方,它就猶如我國的牡丹一樣,備受人們的喜愛。
而在雕刻上有著比牡丹更大的變形隨意性,因此深受清代皇室的青睞。
據有關史料記載,清代乾隆年間曾製作過與此風格相似的花梨紫檀桌椅。
現今神都故宮博物院還能見到這些傢俱,而傳世的滿地浮雕西番蓮花紋的繡墩卻極為罕見。
明清之時這種繡墩還是不少的,其中經典也不少。
比如明青花雲龍紋繡墩,頂面直徑25、腹徑33、高42厘米。
鼓形,中空,胎體堅緻厚重,外壁堆塑兩圈凸起的鼓釘。
墩身兩側各凸雕一隻方便搬取時抓握的獅子形輔首,增加了整個器物的威嚴感。
墩外壁滿以青花作飾,觀其髮色,藍中略泛紫,給人一種鮮亮、幽靜的感覺。
整體圖案佈局飽滿,組成一幅寓意著幸福和長壽的吉祥瑞氣的畫面。
還有明代青花獅子牡丹紋繡墩,頂面直徑26、腹徑32、高44厘米。
器呈鼓形,胎體緊緻,腹部中空,墩身上下各堆塑一圈鼓釘為飾。
兩側各有一個威嚴莊重的獅子形輔首,方便搬取。
觀其青花髮色,藍中帶紫,濃重處豔麗,單薄處淺淡,應為明晚期作品。
像是這樣的瓷墩,明代一些瓷器窯廠都有製作。
像是明代的龍泉窯青釉暗刻牡丹紋繡墩,頂面直徑30、腹徑36、高39厘米。
墩呈鼓狀,胎體厚重,墩頂略向上拱起。
肩部有接痕,接痕處堆塑鼓釘邊飾一圈,猶如坐墩上覆有一塊錦繡。
通體開片,並暗刻有纏枝牡丹紋飾。
整器造型諄樸,給人以穩重厚實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