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高宗的《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第八段「孝治章」中,所繪的案形表明,這類傢俱可自由置於室內外。

榻邊六位仕女所坐圓形繡墩,可代表宋代此類坐墩的基本形式,也是五代、宋時一種普遍的坐具。

而真正的垂足高坐,是從宋代開始。

到了宋、元時期還出現了紫花、褐花等花飾。

繡墩盛行於明清兩代,往往在親友交往等非正式場合中使用。

繡墩為凳子中的佼佼者,不僅靈秀,而且富麗。

繡墩造型多種多樣,圓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

“繡”是指墩上所覆之物而言的。

早期的繡墩有木質的、蒲草編制的。

到了後期又出現用瓷雕漆、彩漆等材料製作的。

材質可用草、藤、紅木、漆木、瓷器、石等材質製成。

古代的繡墩直接採用木板攢鼓的手法,做成兩端小、中間大的腰鼓型。

兩端各雕弦紋和固定鼓皮的乳釘,因此又名“花鼓墩”。

從裝飾手法上來看,也有鑲嵌、雕刻、堆塑、開窗等多種做法。

為了提攜方便,有的還在腰問兩側釘環,或在中間開出四個海棠式透孔。

從工藝上來看,有紅釉、藍釉、粉彩、青花、琺琅、三彩等多種工藝;

從紋飾上來看,有動物、花草、水果等多種題材。

腰鼓形坐墩,是戰國以來婦女為薰香取暖專用的坐具;

唐代以前人們一般席地而坐,傢俱多為低型。

唐以後起居方式改為垂足而坐,傢俱也隨之變為高型。

繡墩作為垂足而坐的一種傢俱形式,也由此而產生了。

到了唐代,受佛教蓮臺影響,唐代婦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稱為“基臺”或“荃蹄”。

這些坐具在宮廷中使用,上覆蓋繡帕一塊,故又稱“繡墩”;

經宋代的沿襲,至明清,繡墩已成為一種坐具宋元時期的繡墩一般都比較大一些;

明清兩代的繡墩,不僅在室內使用,也常在庭院、室外陳設。

明代時期的繡墩相對較小,但又比清代的大一些。

明代繡墩,樣式不一,有的繡墩全部為繡袱所掩蓋,也有的只掩蓋其上半截,可以看到其內精巧的結構。

一般繡墩的四周有黃楊木雕飾,給人一種素雅之感;

清代繡墩在造型上,較明代的瘦一些而顯得更加雅緻。

另外在外形上,又派生出許多其他的形式繡墩。

比如鬥彩荷蓮圖鼓釘繡墩,高52.9cm,面徑31cm。

墩面徑、底徑相若,器身長圓,呈鼓形,有四雲頭形鏤空裝飾。

墩面為紫地軋道粉彩裝飾,其中心為天藍地鬥彩裝飾。

器身大面積的荷蓮紋為藍地鬥彩加繪粉彩,釉上填礬紅、綠、藍、白、紫、青花等材料。

最為明顯的是,上下各有一週紫地金彩鼓釘。

此繡墩為乾隆時的代表作品,製作精美,應用了多種彩飾工藝,而層次分明。

這使繡墩端莊古樸的造型,透出幾分俏麗的情調。

色地上以鬥彩進行裝飾本已豔麗,此器又增加了軋道粉彩工藝,愈顯奢華。

還有五彩龍穿蓮池紋繡墩,這件五彩龍穿蓮池紋繡墩屬於清宮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