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在將這一情況向上級領導進行了彙報,請求派專家予以支援,國家文物局對此事相當重視。

此時,不少考古專家聞訊趕來,參與到這次的考古發掘工作中。

其中,就有之前參加過馬王堆一號漢墓考古的絲綢保護專家。

這位專家與北湖博物館的專家們,共同討論出了一套具體的發掘保護方案。

這套方案很快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批准,此時,這座小型土坑豎穴墓已經被命名為“北湖江陵馬山一號墓”。

春秋戰國時期的棺木外,多有一層厚厚的荒帷,一般是素錦類織物。

眼前這些看似完整的荒帷,實際上已經完全腐朽,稍微一碰,就很可能化為碎片,該怎麼辦呢?

更為重要的是,一幅質地細膩的帛畫也與荒帷粘連在一起。

最後經過研究,才順著棺木各個邊,將荒帷切割成幾大塊,並且進行編號,卷取放好。

當荒帷被完全揭取下來時,一副完整的棺木呈現在大家面前,黑漆光亮,色澤如新,儲存得相當完好。

之後又開始研究,如何完整地將棺蓋開啟。

此時,已經是凌晨四點多,但誰也沒感覺到疲憊,所有人都期待著看到開啟棺木的那一瞬間。

考古工作者將刀片,嘗試著插入到棺木的縫隙中,來回尋找可能活動的介面。

透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棺蓋終於可以開啟了。

大家緊張地看著一點點掀開的棺蓋,大氣都不敢出。

忽然,有人喊了一聲:“絲綢儲存得很好,快蓋上棺蓋,運回室內清理。”

為什麼不能在現場進行清理呢?肯定是因為害怕被毀壞。

對考古工作稍微瞭解的人都知道,許多古墓裡挖掘出來的文物都有“見光死”的毛病。

在墓裡還是金光閃閃的,一旦接觸外面的世界,便頓時失了顏色。

這些專家自然比誰都擔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這批絲綢製品實在是太珍貴了。

但是,現場其他考古專家亦擔心顛簸的路上,會不會將棺木內的絲綢“碰碎”?這種情況以前亦有發生。

一場激烈的討論便在“北湖江陵馬山一號墓”現場展開了。

曾經參與馬王堆發掘的專家,對絲綢的特性非常瞭解。

他斬釘截鐵地說:“我已經確認過了,這副棺木內沒有積液,不會造成運輸途中將絲綢製品碰碎的情況。”

其他專家雖然對此還不算太放心,但也明白野外開棺同樣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於是,便同意了他的提議。

棺木被運到了荊市博物館的大會議室內,在這裡,大家將見證揭開這副楚墓神秘面紗的歷史時刻。

2月4日上午9點,正式開始“揭棺”。

當棺蓋被完全開啟的那一刻,大家不約而同地發出了驚呼聲。

因為滿滿一棺,都是亮麗奪目的古代絲綢製品,真是太壯觀了。

這樣的發現,就是一個奇蹟,因為不可能存世的絲綢,真的流傳千古讓我們看到了。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