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5號墓出土一件吳王夫差矛,通體飾幾何形暗紋,矛基部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

其中的這件根雕辟邪,雖然看著形象十分簡單,但是它卻是很具有歷史意義,因為它算是傳世最早的根雕作品。

這件辟邪,它森然而立,威視四方,一如2300多年前它被置入墓室的樣子。

它原本是普普通通的樹根,也許就扔棄在郢城的一角。

可是一個聰明的匠人,卻看到它潛在的藝術價值。

於是他略加思索,依其形稍加修飾,一個虎頭蛇身昂首闊步形象就凸顯出來。

然而這樣的形象似乎還不夠猙獰,他又細緻地雕刻出它的五官,並加上了鬍鬚和牙齒。

為了讓它更加栩栩如生,他將遊走撲騰的四足雕成竹節狀。

並在足上分別雕出蛇、蜥蜴、鳥、蟬的形象。

構成對蛇吃蜥蜴、蜥蜴吃鳥、鳥吃蟬這一生物鏈的精密闡述,傳達出楚人的某種宗教理念。

在雕刻完成後,這個匠人又將其通體髹暗紅漆,並在一些地方採用硃紅漆進行彩繪。

2300多年後,考古工作者從位於荊市馬山一號墓,將它小心翼翼地取出。

此時的它依然光澤如新,色彩潤亮。

由於現有材料的缺乏,現在並不能確定這尊根雕的用途。

到底是作為鎮墓獸“辟邪”,為墓主人震攝鬼怪,保護精魂。

還是依照“事死如事生”的傳統,作為藝術化極高的憑藉,供墓主人在死後世界裡享用,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也是因此,甚至現在還不能確定它的名字,但這並不妨礙對它的探究和欣賞。

這一次發現,其實除了這件木雕,更有價值的應該是即將衣服。

紀南城是戰國中晚期時,楚國的郢都故址。

在那裡共發現了大大小小2000多座楚墓,其中不乏一些身份顯赫的達官貴族之墓。

所以,當整理這座馬山磚瓦廠下的古墓時,並未想過會有意外收穫。

但當開啟棺槨板,弄開一條縫隙,看到裡面的情景時,立即意識到這一次是絕大的發現。

原來,他們發現棺槨之內,有許多類似於絲綢製品的東西。

如果真的是這樣,這可是考古界的重大發現。

我國是最早用桑蠶絲紡織的國家,據說,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發明了絲織技術。

但是,因為絲織品在墓葬中很難儲存,極易腐爛,我們很少見到古代的絲綢工藝品。

當時,馬王堆一號漢墓裡,出土的素紗禪衣,薄如蟬翼,驚豔了世界。

大家都期待著其他地方,亦能發現古人的絲綢製品,但每次都是一些絲綢殘片,讓人失望。

當荊市博物館的負責人生接到電話彙報時,意識到這很有可能是一個考古歷史上的重大突破,於是,立即驅車趕往紀南城。

到達現場後,便馬上核實了情況,果然,透過棺槨板縫隙看到了一些絲織物的肌理。

他當下決定把棺槨板蓋回去,並且用厚厚的塑膠布將整個棺木包裹起來。

然後,再將整個墓坑用蓬布進行封蓋,只留下一兩個工作人員進行看護,其餘人都回去商議更為妥善的文物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