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菊花石,逐層深入,謹慎小心(第1/2頁)
章節報錯
瀏陽菊花石的發現,已有260多年曆史。
據《瀏陽縣誌》記載,清乾隆五年(1740),瀏陽永和鎮秀才歐陽錫藩,在砌芙蓉河堤時,發現了異常。
他在河底採石,偶然發現石頭中有晶瑩潔白的花紋。
這種花紋形如菊花,大小不一,姿態萬千,無比美麗。
他如獲至寶,拿回家中,細細琢磨。
最後依照花形,精雕細琢成一方菊花石硯臺。
這件硯臺看著高雅別緻,俊俏可愛,一時傳為奇物,被選為皇家貢品。
於是,菊花石藝術品便與瀏陽結下了千絲萬縷的不解之緣。
清光緒年間,菊花石雕廣受歡迎,品種花樣百出。
做成花卉盆景惟妙惟肖,壺觴文玩精巧雅緻,是當時人們應酬饋贈的獨一無二的特產佳品。
瀏陽人陽長厚抓住商機,開設了第一家菊花石雕作坊。
當時的石雕藝人有黃家權等20餘人,主要作品有硯臺、水池、筆架、筆筒、鏡屏等。
這一時期工藝菊花石雕藝為線刻、平面雕,以實用型文房用品類為主要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發現的彩色菊花石礦,是上世紀末發現的世界唯一彩色菊花石礦。
所以被稱之為人間奇葩,巧奪天工!
菊花石雕特殊之處,在於先要找出“花”的所在,再依據“花”的結構設計造型。
與石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藝人,可以依據筋道、紋路、硬度判斷“花”的位置。
對他們來說,尋“花”是一場刺激的尋寶過程。
誰也不知道,“花”會以何種姿態藏在石頭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去雕琢。
“花”也是有聚有散,聚時距離寸許,散則相距盈尺。
運氣好的話,遇到“花”數朵重疊,層次錯落,張力自然。
一塊好的料,在一尺見方之內能有花10朵以上。
這就是鬼斧神工,根本不需要雕刻。
但更多時候,工匠需要在“花”找出來後,根據“花”的位置、層次進行構思和設計。
石塊邊角露小朵花,則適宜做硯池;
石塊平面其花,分佈均勻可作座屏;
小塊石料,有小朵活潑花紋,則更適於做印章等小件作品……
構思完成後,用毛筆墨線直接在石料上勾繪草圖,何處需虛,何處需實。
一一標明之後,形成設計初胚,然後據此雕刻出整體輪廓,進行打磨調整。
菊花石雕的工藝看似簡單,其實很繁雜。
經過採料、選料、開花、粗磨、造型設計、雕刻、上漆、製作底座等多道工序,方能雕刻出一座精美的作品。
在這些工序中,光雕刻部分就涉及到平雕、浮雕、圓雕、透雕、線刻、鏤空刻、立體刻、綜合刻等雕刻技法。
雕琢的過程中,處處彰顯著雕刻工藝的精妙與嚴謹。
下刀需環環相扣,逐層深入,謹慎小心,稍微偏差幾毫米就會破壞作品的完整性。
經過工匠精心雕琢後,石雕被配上實木底座,成為一件光彩奪目的藝術品,以新的面貌被人觀賞、解讀、收藏。
這樣的寶貴財富,自然需要好好保護,要不然資源枯竭之時,就會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