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玉潔晶瑩、蔚為奇觀(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是因為古羅馬的藝術成就眾多,還十分有特點,所以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主要的是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當然,陳文哲不重視這一點,也不太重視西方的這些藝術作品,因為他不想讓自己的技藝變得不倫不類。
因為只是一個國內的技術,已經足夠他學習,並且製作出唯美的石雕藝術品。
再說,國內的石雕技術,流派也不少。
所以,他在看了一些西方藝術作品之後,就直接轉回來國內這邊。
對於他來說,還是國內這些石雕作品,看著更加順眼。
而想要學習石雕技術,好的石材就顯得格外重要。
我國地大物博,還真不缺好的石頭。
比如南湖的瀏陽,就是一個有著極長製作石雕歷史的地方。
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得天獨厚,因為在2.7億年前,那地方的淺海因地質劇烈運動,部分海底淤泥、海洋生物深入地殼深處。
經數億年高溫和高壓凝聚演變,成為生物化石,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天然彩色菊花石礦。
上世紀末,這一寶貴資源在瀏陽河畔被發現和開發應用。
它石材顏色豐富,石質堅韌細膩,且含有對人體有益的鍶、硒等微量元素,更突出了菊花石的珍奇。
可以說,這種石頭就是天然稀世珍品。
它又名“石菊花”,產於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
其“花”蘊育於二億多年前,因地質運動而自然形成於岩石中。
亦可稱“取日月之精華,吸天地之靈氣”。
其花型酷似異彩紛呈的秋菊,花呈乳白色,且紋理清晰、界線分明、神態逼真、玉潔晶瑩、蔚為奇觀。
此未經雕琢之永和菊花石坯,再經千百年來世代遺傳的石雕藝人巧奪天工、隨形遐想、著意於心。
這樣一幅幅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藝術珍品,就出現在世人手中。
瀏陽河一帶的碳酸鹽質沉積岩中的菊花石,層位為下二疊統棲霞組。
於沉積成岩作用後期,方解石置換天青石,形成形似菊花的放射狀集合體。
這些集合體的中心,是堅硬的燧石。
花瓣,則保留了天青石晶體的斜方長柱狀外形。
按花徑的大小和花朵的形態,可分為繡球花、瑚蝴花、銅錢花、蟹爪花、雞爪花等品種。
其中以前三者,具有較高的工藝利用價值。
在工藝上,這種菊花石多用於雕制菊花狀的花卉擺件、茶具、筆筒等。
為增加菊花與底色的顏色對比,在製作工藝品的過程中,常在灰白色的基底表面塗上黑色顏料和清漆。
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我國工藝大師戴清升,做出絕創作品,“映雪”花瓶、“梅、蘭、菊、竹”屏風參展。
這些作品令世人瞠目,拍案驚奇“石頭能開花”。
就是依據此件作品,一舉榮獲“稀世珍品金獎”,至今儲存在聯合國博物館。
1959年,我國成立不久,瀏陽人民將一卷巨型立體雕件“石菊森山”,呈獻大會廳,供各族人民觀賞。
1997-1999年,舉國歡騰,喜慶香、澳迴歸,這時特意創意了二件具有紀念意義的菊花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