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從石頭的軀體上,雕刻出一個又一個軀體。

每一個軀體,都不同於前一個軀體;

每一個軀體,都充滿了莊嚴的想象;

每一個軀體,也都是栩栩如生。

如果從這些想象的軀體裡抽出一個又一個時刻,那麼從這一刻到那一刻,真難想象這是一種怎樣的蛻變。

當熱情凝固,當心血費盡,一塊塊堅硬的石頭,成為一具具精美的石刻,石頭就不再是石頭。

放下泥土,立地成佛,比普通的生命更有非凡的生命力。

石頭有了魂靈,足不出戶,就能萬古流芳。

《國家寶藏》第三季描述我國古代石刻時說:“這些看似冰冷的石頭,卻沉澱著我國人內心最重要的文化血脈!”

誠然,冰冷而堅硬的石頭,更能表達人們最柔軟的心靈和最熱烈的情感。

金石不朽,貞石永固。

石頭堅硬的質地,決定了古人往往將最重要的事情以石刻來表達。

對祖輩的追思、對後輩的囑託、對偉人的頌揚、亦或對宗教的信仰等。

我們的文化、審美、精神力量也憑此不斷傳承、發揚,愈加彌足珍貴。

而在這一家好似不起眼的石雕廠,陳文哲看到了太多珍貴石雕。

走在這家工廠之內,居然沒有見到幾個人,他反而更像是走在一家博物館,或者是一座碑林?

“這是根據西陝漢唐石刻博物館,仿製的石像?”

西陝漢唐石刻博物館,是一座為石刻藝術為主題的國家三級博物館。

以收藏保護、陳列、研究和教育為使命,目前藏有各類石刻文物400多件。

這家博物館之中的文物歷史悠久、造型精美,雕刻工藝複雜。

有圓雕、浮雕、透雕、線刻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刻藝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中的經典有不少,比如馬三忞畫像石、千佛造像碑殘件、獸足硯等,這些都是漢代的石雕、石刻。

石刻在我國曆史文化遺產中,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石頭經久耐用、便於取材,遂成為雕琢的主要材質之一。

古代匠師將實用功能與藝術性相結合,廣泛運用圓雕、浮雕、平雕、透雕、線刻等多種技法。

創造出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石雕作品,賦予冰冷石頭以永恆的藝術生命。

這些石刻散佈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無論在宮殿、陵墓、石窟、橋樑、庭院、民居等處都能見到。

西陝漢唐石刻博物館收藏的石刻,大致分為陵墓石刻、佛教石刻、其他石刻三大類。

像是唐代武官石像,這是墓石刻,據史料記載,始於秦漢。

《封氏見聞記》載:“秦漢以來,帝王陵寢,有石麒麟、石辟邪、石兕、石馬之屬。人臣墓有石人、石虎、石柱之類,如生前儀衛。”

但據考古發現,秦代陵墓前未見石刻,目前發現最早的陵墓石刻,是西陝興平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

霍去病曾征伐匈奴,功勳卓著,死後陪葬茂陵。

其封土修造如祁連山形,封土上放置的石刻有怪獸馬、牛、虎、魚、象等石刻數量眾多。

最著名的為“馬踏匈奴”,具有紀念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