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金石不朽,貞石永固(第2/2頁)
章節報錯
其他石刻也多是在自然石材上隨形就勢雕刻而成,造型拙樸,氣魄雄偉,但未成規制。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數量最多的獅虎,此時陳文哲看到的就是一隻典型的唐代石獅。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亞的獅子傳入我國。
以獅虎為原型的石獸,成為儀衛性的鎮墓之物,在東漢時被廣泛置於陵墓前。
我國中北部地區,從西到東等地均有發現,被稱為“辟邪”,但有銘文的很少。
但不是說沒有,如南河南陽宗資墓前的一對石獸有銘文。
據《後漢書·靈帝紀》李賢注曰:“後漢宗資墓在鄭州安陽界中,墓前二石獸,鐫其膊,一日天祿,二日辟邪。”
該石獸現存南陽漢畫館,但“辟邪”二字已經漫漶不清了。
東漢以後,石獅一直被沿用在陵墓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除了這些墓室壁畫、石像類的石刻,再就是墓門,特別是畫像石門更顯珍貴。
地下墓室建築類裝飾性石刻,最具代表性的是畫像石。
畫像石是根據墓葬建築結構的需要,以刀代筆在石板上刻劃出各種影象,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被稱為“石頭上的畫卷”。
西陝漢代畫像石的內容,多為神話傳說、珍禽異獸、車馬出行、農耕狩獵等。
刻法洗練,線條流暢,有的輔以彩繪,充滿了黃土高原粗獷與野性,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
這裡的仿品中的“鋪酋銜環四神墓門”畫像石,一鋪五石,採用減地平雕,刻出輪廓,再以線刻表現細部,最後敷色。
門楣刻流雲狩獵、車馬出行圖。
門框刻卷草紋,執戟及執彗門吏,下有玄武。
兩門扇,上為展翅而飛的朱雀,中部為鋪首銜環,下有騰躍的青龍、白虎,形象生動,尚存彩繪,具有典型的陝北漢畫像石風格。
如果這些是經典,那麼唐代的經典肯定還有駿馬,而有駿馬,就少不了鞍馬。
唐代陵墓石刻,規制完備。
唐十八座帝王陵前的石刻群雕數量眾多,氣勢恢宏。
包括文臣、武將、鞍馬、翼馬、獅、虎等,蔚為壯觀,有“天然石刻藝術博物館”的美譽。
館藏唐代石鞍馬及牽馬人,形體較大。
馬腹下減地鏤空,四腿、足及座殘缺。
馬呈站立狀,額首前視神態自如。
馬頭雕刻精細,雙目圓睜,鼻孔微張,剪鬃整齊,絡頭、韁繩俱備。
馬背佩鞍、鞍袱自下飄垂。
牽馬人站立,為胡人形象,深目高鼻,鬚髯呈扇形,右手屈於胸前作牽馬狀,左手置於腹部,神情自若,氣宇軒昂。
唐代帝陵南司馬神道多會放置五對石仗馬,但大多破壞嚴重。
此石鞍馬及牽馬人的珍品,因埋藏地下千年,儲存較好,細部清晰可見。
所以這裡的仿品也比較完整,而且精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