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之中,石獅子到處都是,但是能夠做好的不多。

就像陳文哲眼前的這家石雕廠,肯定是雕刻石獅子的高手。

可以說,石獅子是這裡的石匠們,為頑石賦予“生”機的典範。

挺立的胸膛、朝天的頭顱以及威嚴的神情,廠內一尊被人們稱為“石獅”的石雕格外搶眼。

這是一尊被稱為“朝天吼”的石雕,出自宋元時期。

其實,古代流傳下來的每一件石雕作品,都凝結著匠人們的智慧和對其所處時代的審美。

無論是對世俗人物,或是自然中動物與花草的刻畫,都十分講究形式內容與主題思想的完美契合。

古人試圖透過賦予頑石以生命,來表達自己對世間事物的看法與感受,從而獲得心靈的從容與豁達。

這件朝天吼的雕刻,便說明了這一點。

細看這款朝天吼,雕刻的紋路順著石頭的紋理而鑿。

朝天吼背後的毛髮及尾巴處有金色的紋路,就像金髮般亮眼,石雕的迴旋更似捲毛,整塊石雕盡顯朝天吼毛髮之厚實。

此外,朝天吼胸前圓形的石頭紋路,像是一塊彰顯身份的胸牌,一旁雕刻的火焰紋更顯示了朝天吼的地位與氣勢。

在古代,朝天吼基本是一對製作,一個頭部朝外望,意為“望君歸”,一個頭部朝後宮,意為“望君出”。

朝天吼實則有守望的寓意,華表柱頂之朝天吼對著天咆哮,也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是一種吉祥、美觀、威武、雄壯的象徵。

而這尊朝天吼,在歷經歲月滄桑後,已與另一尊分開了。

其雖稍有殘缺,但氣勢依舊,整體也如圖中所示,它像是被賦予了生命,精美程度令人歎為觀止,收藏價值極高。

原來陳文哲就遇到過昭陵六駿的拓片,沒想到這一次走進一家石雕廠,卻看到了這麼多珍貴的古代石雕。

陳文哲喜歡收藏,只要有一定的藝術性,或者說有著一定的技術水準,他都喜歡。

收藏,既是懷古的情懷,又是對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延續。

陳文哲認真品味著他的每一件石雕收藏品,從小到大,從高到低,件件作品均透著中華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更折射出一個收藏者與眾不同的熱愛與執著。

從此陳文哲能夠看出,這家廠的老闆很有水平。

因為收藏古代石雕,不只是想要窺見歷史的莊重宏偉、大氣磅礴,更因石雕的高古沉雄,是流動的史詩,是文化的保護珍藏、並肩傳承。

這裡可是石雕廠,人家肯定是不缺傳承的。

剛才陳文哲欣賞了古代的珍貴石雕,也看到了現代的庭院石雕,更是看了普及的石獅子。

現在,他看到了一些仿品,比如著名的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我國雕刻史上的瑰寶,一方面因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另一方面也因為它是唐代石刻中少有的現實題材作品。

20世紀初,魯大師在長安講學談到“昭陵六駿”時說:“漢人墓前石獸多半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是前無古人。”

所以這裡除了六匹馬,還有其他的獅虎豹等等。

比如一件石辟邪,應該是仿的東漢作品,這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而帶翼。

還有石虎浮雕,浮雕是雕刻的一種,雕刻者在一塊平板上將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來,使它脫離原來材料的平面。

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物件,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

當然,如果只是這些東西,陳文哲還不能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