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人家真的有藝術水平,那麼從哪裡看出來呢?肯定是要看仿製的魏晉石刻。

魏晉南北朝以墓誌為介質,多表現日常生活。

主要藝術價值肯定是字型,各種名人字型都有,之前陳文哲看到的石雕、碑刻當中,就有不少精品。

但是在這裡,卻不止是石刻,還有磚雕。

像是東漢舂米畫像磚,這是墓室內裝飾影象。

這塊漢磚高25厘米、寬39厘米。

漢代加工穀物有了新的發展,除了先秦已有的杵臼以外,先後出現了腳踏碓(“踐碓”)、畜力碓和水力碓。

有這些工具幫忙,勞動強度逐漸減輕,而舂米效率卻大大提高。

腳踏碓,在漢代應用已很普遍。

當然,這裡主要是石雕,而一幅大型浮雕,又一次讓陳文哲歎為觀止。

只是稍微細看,陳文哲就知道,這是仿的隋安濟橋石欄板。

這東西是在1952年北河趙縣安濟橋址出土,長212厘米、高84.5厘米。

此物為安濟橋欄板構件,長方形,兩面雕龍。

正面雙龍周身鱗甲,身體相向似鑽穿欄板,頭相背,前爪互推。

背面兩龍相對而馳,身體絞纏,後肢撐地。

像是這種長大兩米多的時刻,這裡還有不少,比如一幅浮雕武士。

這是仿的後梁彩繪浮雕武士石刻,是墓室裝飾影象。

它高113.5厘米、寬58厘米、厚11.7厘米。

這件彩繪武士像,是在長方形漢白玉上高浮雕而成。

他身著盔甲,手持寶劍,立於麋鹿之上,肩上立一龍,應是佛教護法神的天王形象。

其藝術風格上承唐代之遺韻,下開宋元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剛才的磚雕,還有這副武士像,都是出自古墓之中。

像是這樣的東西,這裡還有一些,比如仿製的南北朝時期的墓室門楣。

這是一幅石券門,由拱形門楣、門柱、門檻、虎頭門墩、石門五部分組成。

門無軸,不開合,是嵌入門楣內的。

門楣兩端各浮雕一精美的捧蓮蕾童子,門柱上部浮雕孔雀。

這應該是永固陵石券門,是北魏石雕藝術的傑作。

像是這樣的石刻碑石,幾千年過去,肯定還能流傳。

這些石刻文物,在這樣簡單而有規律的黑夜白晝的交替過程裡,上演著一個古老的故事。

當一切事物都讓位於歲月,一種文化不朽,一件件石刻上的銘文,斑斕了歷史長河,以不同的方式萬古流芳。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