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前漢的貼金方格草葉紋鏡,直徑18.4cm,重717g。

此鏡圓鈕,四葉紋鈕座,外為大方格帶圍繞;

四乳釘豐碩飽滿,雄踞四角;

葉紋大而捲曲,舒展自如;

十六內向連弧紋緣連綿婉轉,充滿律動感。

所施金箔光彩襲人,歷千年而不朽。

整體圖案極盡典雅之氣,紋飾清晰,鑄造精良。

像是這樣的鏡子,還有不少,到了西漢初,有雙螭紋鏡、雙螭雲氣紋鏡、連弧紋鏡。

傳說鏡子是黃帝合陰陽之精所鑄成,萬年不鏽,能通合鬼神,鏡子遂成為能驅除不祥的法器。

銅鏡光照反射的特性被進一步引申,明鏡便有了鑑古知今的歷史意味。

像是長貴富連弧紋鏡,這也是一面西漢的銅鏡。

而西漢的銅鏡,新增加了用銘文裝飾銅鏡的特點。

銘文主要都是吉語、祝福和誇讚等內容。

這些美麗的紋飾和銘文搭配一起,環繞著鏡鈕,真是引人入勝呢!

還有星雲連弧紋鏡、博局連弧紋鏡等等,都是西漢銅鏡的精品。

特別是博局連弧紋鏡,其中博局是銅鏡上的一種紋飾。

如L、V、T等形狀,這種紋飾在漢朝比較流行。

還有鎏金天王日月神人神獸畫像鏡,在東漢中期以後,形象各異的神獸、龍虎、車馬人物等題材成為銅鏡的主題紋飾。

這些紋飾大多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使紋飾的視覺效果變得更加立體。

比如石氏車馬人物畫像鏡,裡面就有東漢時期的人物像,這讓我們現代人,終於可以不光在畫像磚和畫像石上看到了!

這樣有著人物像的經典銅鏡,肯定要屬東漢的會稽畫像鏡。

會稽,春秋戰國時為越國都城。

後遂將會稽所產銅鏡,稱為會稽鏡。

會稽銅鏡在東漢早中期興起,有其歷史原因。

首先,自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始,大量北方民眾南遷。

東漢初年,由於“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亂江南者皆未還中土,會稽頗稱多士”。

以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人口的增長,使得銅鏡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其次,會稽一帶擁有豐富的礦藏資源。

《越絕書》卷十一曾載,“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

從調查來看,紹興平水附近有桃紅兵康銅礦,紹興蘭亭謝家橋有大焦嶺鉛礦,上虞東關銀山壩有鉛礦,諸暨銅巖山有銅礦,在古代都有開採。

《嘉泰會稽志》並載,在縣東五十里的錫山,越王曾採錫於此。

再次,古會稽地區自古即有發達的冶煉技術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古越國即以鑄劍著名,青銅兵器冶鑄技術甚至遠超中原。

綜上,從需求、原料、技術幾方面,都保證了會稽銅鏡鑄造的先決條件。

人們在論述銅鏡鑄造發展時,往往將東漢中期始興的浮雕式畫像鏡。

還有神獸鏡,被視為我國古鏡發展達到一個新階段,及漢鏡真正進入本時代特徵的標誌。

東漢江浙會稽,是當時全國著名的銅鏡鑄造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