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不僅造人,不僅補天,更是在匡正人的體格、思想與品行。

“規矩”代表了宇宙文明的創始,具備有特別深邃的形而上學的意義。

一件“塗金方格規矩四神鏡”是典型的漢鏡模式。

中央的方格,斜角長度大約是圓徑的三分之一。

方格四周,從正北方向順時針排列十二地支。

“子”在正北,“午”在正南,“卯”在正東,“酉”在正西。

各有一T形突出物,緊靠內緣的圓形邊緣,則有四組L形佈置。

在四組L形間隔中,則是內緣圓的 V形符號。

在這件漢鏡內緣的銘文鑄的句子是:“尚方御鏡大毋傷,巧工刻鏤成文章,左龍右虎闢不祥,朱鳥玄武調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壽敞金石如侯王。”

除了美學意義之外,鏡子也具有實用性,可以隨身佩戴。

在鏡子上立一個指標,投射到鏡盤上的影子可以判別時間。

這事實上發揮了自我提醒的座右銘,以及時鐘等多種功能。

尚方御四神規矩鏡就是其中經典,“尚方御”四神規矩鏡四方八區配置。

左青龍配人首鳥身的句芒,中間飾鳥,青龍後飾芝草,句芒後飾烏;

右白虎配蟾蜍,中間飾鳥,白虎後飾鳥,蟾蜍後亦飾鳥;

前為朱雀配仙人騎鹿,中間飾鳥,朱雀後飾鳥,鹿後亦飾鳥;

後玄武配前肢捧芝草的辟邪,玄武后飾鳥,辟邪後亦飾鳥。

這種紋飾,加上週圍銘文為,讓這件鏡子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寶。

而對漢朝人來說,鏡子的功能不僅僅是照映儀容,更是一種觀照心靈的自我約束。

一天之計在於晨,每天清晨對鏡凝視自己的時候,都是在提醒自己是否處在“規矩”當中。

將自己安分地放置到天圓地方的宇宙秩序之中,會看清自己生命的意義,會感到一種安穩與明澈。

精通辭章、數術、天文、音律的東漢大家蔡邕,曾經為教導女兒蔡文姬如何“臨鏡修飾”而寫下《女訓》。

愛女之情、諄諄之語,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動。

臉一天不修飾,就會讓塵垢弄髒;

心一天不修善,就會竄入邪惡的念頭。

所以你照鏡子的時候,就要想到心是否聖潔;

抹香脂時,要想想自己的心是否平和;

搽粉時,要考慮你的心是否鮮潔乾淨;

潤澤頭髮時,要考慮你的心是否安順;

用梳子梳頭髮時,就要考慮你的心是否有條有理;

挽髻時,要想到心是否與髻一樣端正;

束鬢時,要考慮你的心是否與鬢髮一樣整齊。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無方圓則不成美。

真正的美,源自於人對內心的敞亮,是近道的一種方式。

如《大學》所言:知、止、定、靜、安、慮、得。

這種內明功夫又稱為“明明德”,在明明德基礎上的為人處世、社會活動。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當好一名管理人、經營者。

《大學》稱之為“親民”,親民的範圍,有大有小,從天下、國家到家庭不等。

明明德、親民,都要求“止於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