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之時,那些過路景鎮的強人需要軍費,也就需要青花瓷。

元末景鎮周邊戰事很火,瑤裡、湖田爐火也很旺。

幾下一結合,讓青花瓷器燒製蓬勃發展起來,特別是瓷器之上的畫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在元青花以前,瓷器的繪畫和刻花,都由民間的陶瓷工匠完成。

因為元末的戰亂,北方的大量民間藝人和漢族書畫家,不約而同雲集到戰事相對平靜的後方JDZ。

專業畫師的加盟,極大地提升了元末青花瓷器的繪畫水平。

比如,在元青花月影梅紋飾中,就看到了王冕等文人書畫的影子。

元末JDZ的畫師們,發現這種叫蘇麻離青的東西,有著憂鬱的青中帶紫,天然地適合用來書寫自己的情緒。

江南的書生擠在狹窄的山水裡,時間長了,自然蓄積了更多向外突破的力量。

蘇麻離青,實現了藍的髮色突破,由近處的墨黑,到遙遠的幽藍。

景鎮的畫師們,走出昨天的書齋,眼前的山水豁然開朗了。

湛藍的松煙髮色,豔麗濃烈,清晰通透;

凝聚處結晶斑兀自閃爍,烏黑而濃重的結晶斑,向釉下凹去,深入胎骨,肌膚一樣凹凸不平,狀如起伏跌宕的情緒。

對自然的崇拜,對人生境界的追求,延續了兩宋到元的文脈。

青花畫師們在亂世中,找到了情感共鳴。

他們躲在南方的天井裡,畫羈傲不遜的龍鳳麒麟,瘦骨嶙峋的月影梅花,纏繞牽扯的夏蓮秋菊。

當然也畫“八仙”,畫“全真七子”,畫英雄人物故事。

鬼谷子下山助孫臏,蒙恬將軍,蕭何月下追韓信,周亞夫屯軍細柳營,尉遲公單鞭救唐王,劉關張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打虎英雄武松三碗不過岡……

真正做起來了瓷器,陳文哲自然是忍不住,想要把這些全都複製出來。

除了給武二的三件作品,其他用來收藏是真不錯。

既然收藏,那就要做全了。

國內的元青花現在也不少,最出名的就是1980年11月29日下午,燦爛的青花,盛開在西江高安第二電機廠的基建工地。

農民工們的一鋤頭,開啟了一扇寶庫之門。

直徑1.3米、深0.8米的地窖裡,竟然藏有245件元代文物,其中19件為青花瓷。

這從考古發現的角度印證了元青花的存在,而伊國和土雞的傳世元青花館藏,則確切地表明瞭元青花來自我國。

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文物專家們持續對這批文物保持追捧的激情,一點一點放大著發現的魅力。

這是關於元代青花瓷器的一次重大發現,數量全國第一,世界第三。

那堆寶物中的明星——19件元青花中,一件為雲龍紋獸耳蓋罐,兩件為雲龍紋荷葉蓋罐,四件為雲龍紋帶蓋梅瓶,兩件為牡丹雲肩紋帶蓋梅瓶,一件為帶蓋紋花觚,九件為各式高足杯。

獸耳蓋罐,獸耳鼻銜環,帶蓋,獸頭。

敦實渾圓的造型,給人安全感——像彌勒菩薩,肚子大,用得著用不著的雜物,一股腦往裡裝,還不會覆翻。

牡丹紋飾和雲龍,刻畫在最開闊的腹部。

大團的牡丹,以最民間的姿態開啟,開放得大大咧咧,毫無保留。

遊走的行龍,在龍紋上下方,留下大片飛白,予人天空和白雲的想象。

龍乃中國古人的靈感產物,它代表了某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和地位,被帝王們自視,也被百姓追捧。

描繪於青花罐的龍,修長,虯曲,龍頭向上,雙角後仰,兩眼正視,細頸,曲腹,蛇尾,龍鱗密佈,三爪特別帶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