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景鎮燒造的元青花,而在復燒元青花之前,肯定要了解什麼是元青花。

在元之前,是沒有青花一說的。

所謂的“唐青花”和“宋青花”,在學術界尚存爭議。

只是鞏縣窯和龍泉窯試燒的非主流藍彩瓷,並未得到唐宋時代官方和民間的認可。

從元青花始,我國瓷器不再固守極簡主義,進入青花和彩繪競相綻放的時代。

元青花以蘇麻離青的神秘幽藍,贏得世人追捧。

然而,人們很快發現,元青花是一個,無法獲得歷史文獻證實的特殊存在。

因為長達五百多年的青花燒造歷史,沒有任何關於元代燒造青花瓷的記載。

所有文獻都認為,創青花從明永樂鄭和下西洋,帶回來蘇麻離青開始。

故宮收藏有宋至明清的許多文物精品,獨缺元代青花瓷傳世記錄,也支撐此觀點。

直到1952年,英倫大維德基金會藏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被研究者波譜定為14世紀青花瓷斷代標準器,並得到全世界中國古陶瓷學者的公認,並定名為“至正青花”,從此掀開元青花神秘的面紗。

有一種說法稱,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約300多件。

其中200餘件在國外,100餘件在國內國有收藏機構。

儘管這種說法飽受質疑,但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貴。

元至正前後用於陶瓷呈色的蘇麻離青,顛覆宋人以素為美的審美標準

關於蘇麻離青最早的記載,是明萬曆年間王世懋的《窺天外乘》。

“……官窯,我朝則專設於浮樑縣之JDZ,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以蘇麻離青為飾……”

蘇麻離青作為呈色料,用於陶瓷裝飾,造就了中國陶瓷史上傑出的青花品種——元青花和永宣官窯青花。

大約在元至正前後,景鎮的陶瓷工匠們,成功地將“蘇麻離青”應用於陶瓷呈色。

以白瓷為地,以蘇麻離青作料,於釉下彩繪花鳥、靈獸和人物。

宋人以素為美的審美標準,至此來了個顛覆。

東方的青花,原來可以如此濃烈。

元朝書生與西域人,在陶瓷審美觀上,找到了共同點。

十四世紀中葉,景鎮工匠們使用商人從中東販回的蘇麻離青,燒造出了亮麗的青花瓷器。

並在之後賣到全國各地、東南亞,甚至更遠的中亞地區。

青花替代影青,成為景鎮的主流產品。

蘇麻離青的最大魅力,在於成就了明亮鮮豔的元代“至正青花”。

至正,元代最後一個皇帝元惠宗的年號。

當時統治者的政權正在走下坡路,江南多地遭致割據軍閥和民間力量的反抗。

景鎮的千年窯火,能在各方戰事的間隙存活下來真是奇蹟,並且,青花大放異彩。

南方的漢族軍閥和白蓮教徒們,將青花虔誠地供奉,在一般的日常審美之上,又賦予了青花瓷純潔的精神意義。

從至正十一年起的二十年,景鎮一直陷於戰爭的旋渦。

瓷都的地位並未因此削弱,相反還得以在戰爭的縫隙裡,逆勢生長。

天下人都知道青花瓷是當時最厲害的華夏製造,能帶來豐厚的貿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