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重要視角(第1/2頁)
章節報錯
鑑定瓷器的底足,可以從很多方面來細看。
就比如削足方式,景鎮的瓷器多是在掛釉以後,方將器足削去。
相反,霓虹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後再掛釉。
所以細看西江瓷的外足釉與坯的分界,釉是以鋒利的切線斷然而止的,這一點與霓虹製品迥然有別。
古瓷中明代製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跡。
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過的足端用濡筆或布加以揩拭。
因而足底面總是帶有一種柔軟、滑潤之感。
試看清代瓷器中,有彷明代製品很相似的,但從未見有模彷這種削足之癖。
有時雖然很難用肉眼判斷,然而如果用放大鏡一看便可大體瞭然。
當我們鑑別明瓷與清瓷的時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們的器形、釉色以及圖樣等各方面綜合來看,不過有時也會陷於迷惑而莫知所是。
此時,如能注意一下這種削足之癖,便會成為鑑定上的一個有力線索。
除此之外,還有護胎釉。
護胎釉通常新增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護素胎,便於均勻上釉。
乾隆和現代偽作天球瓶的圈足處護胎釉,差別很大。
乾隆的護胎釉經過高溫氧化,閃閃發亮,而贗品根本不見有芝麻色護胎釉。
再就是胎土痕跡,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覺,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旋紋會留在器物的內壁。
贗品的胎,有人工和機制二種。
人工拉坯的胎,沒有竹刀修胎的痕跡,因是用鐵刀修胎。
機制胎的連手拉坯旋紋都看不見,而且胎土緊密,含粉狀,無含砂粒的感覺,呈“軟、溼”的狀況。
這些特徵還是很明顯的,但是,連這種都不避開的彷品,肯定是低彷。
這種東西沒有多少價值,屬於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作品,廉價批發,自然容易鑑定。
真正的高彷,還是要在細微之處尋找瑕疵。
像是露胎處,胎釉的連續性。
舊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乾燥狀胎釉形成一體的感覺。
新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溼”狀,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視覺。
即使經特別做舊處理過的器物,也無法呈現胎釉連成一體的視覺。
舊器的胎腳因年代的風化,不同程度上會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
整體呈現出一片自然、乾燥、統一的色澤。
新器的胎溼現剛出爐狀,或因化學物的造假,變得太黑,太舊的狀況,整體無法統一,呈現胎釉分開的“溼”感覺。
中低檔彷品為降低成本,都使用機械加工原料生產,其底足露胎胎質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密。
其實看露胎,還是看殘片最容易看清楚。
研究瓷片的好處,或者說優勢之一,就是能非常真切地觀察古瓷的胎。
由於是殘片,其斷面便將器胎的所有資訊暴露無餘。
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氣孔狀態、顆粒狀態、胎質純度、雜質狀況、吸水效能、硬度等等。
這些器胎資訊在不同時代、不同窯口都有或明顯或細微的差別,這是瓷器鑑定的一個重要視角。
而這些資訊,卻是整器難以完充分披露的。
整器基本為釉層包裹,只在器底接觸面(外底、足端處)及漏釉縮釉處顯露“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