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這些有限的“露胎處”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實資訊,而常常是“假象”。

往往是陶衣(化妝土)、氧化層(火石紅)、酸鹼腐蝕層、黴斑汙染層、汙物堆積層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像是底足的附著物,現代和古代就不同。

目前的景鎮,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窯燒製瓷器。

為了防止器物與碳化矽棚板粘連,要在兩者之間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鋁粉。

仔細觀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兩種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現代彷品。

不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

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鋁粉作墊料。

從此可以看出,只是鑑定一件瓷器的底足,就有著太多的學問。

如果本身這些特徵,都完美無缺,那就看更深一層的技術。

底足在制瓷的過程當中,也是有好幾道工序的。

比如,足邊修釉!

清三代官窯瓷,尤其康雍兩代的官窯器,特別講究修足圈邊上的釉。

它是在上釉之後,在足圈頂部內外,各修一刀,使足背兩邊的釉修整齊。

且僅僅留下不到一個毫米的胎露出來。

整體整齊劃一十分精細,一般民窯品是做不到的。

對足背兩邊的釉,要用小刀輕輕地修一圈。

讓胎與釉處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無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個毫米。

這一道精細的工藝,且整整齊齊又十分美觀,是鑑別清三代官瓷的一個標準。

康熙瓷的胎質是精細白晰又堅緻,但制瓷風格較為粗獷,器底都留有旋痕。

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細也存有雜質。

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點點黑疵。

如果你碰到的東西寫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潔,沒有旋痕和黑疵的話,十有八九是後彷品。

綜合起來看,很多彷品的底足修胎不規整,稜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覺。

足底為粗砂底,不光滑。

胎釉結合也疏鬆,釉面稀薄,混濁。

真品的底足內,如果是青花款,放大鏡下肯定能看到氣泡,彷品沒有。

當然,這些都是表面文章,如果想要把明代的瓷器彷的好,那肯定要看胎土。

胎土原料對比,才是最主要的鑑定方法。

老瓷的胎質,是腐熟高齡土製成。

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觀感幹、酥、有老化痕跡。

新瓷胎制泥工藝與老瓷不同,一是原料配比不同,二是瓷土是球蘑機粉碎而成。

故現代瓷胎可表現為手撫有刺手感,有的雖然不刺手,但觀感發溼、硬。

以清代糯米胎舉例說明,拿一粒大米和一粒糯米比較,大米就是溼硬,糯米就是幹酥。

但請注意,古來窯口甚多,胎質千差萬別,不可以一蓋而全。

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一片老瓷,一片新瓷對比,慢慢體會,找出差別,自可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