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各個時期的瓷器底足的做法,都有其特別之處,所以還可鑑察其露胎痕跡之紋路。

如南宋瓶腳,就有圓圈之旋紋。

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並有雞心點。

明時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則少,僅前幾朝帶有元朝之遺蹟。

清之民窯,大多數能透過釉層看到旋坯之痕。

官窯幾乎看不到什麼痕跡了,而彷品則往往做不到這點,不是過左就是過右。

觀察底足,如果老氣自然,無泥漿粉土及其它洗不乾淨的人為物,無人為作舊而被複燒的痕跡,那差不多就是真品。

最起碼,這隻底足是真品。

當然,鑑定底足,還有不少關鍵點,比如內折角。

關於內折角,就是底面與足牆的夾角。

這個夾角里邊有積釉,就是上釉的時候積得比較多。

多了以後,就呈現出一種蝦青色。

這是明代中期以前經常出現的,現在的彷品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但是彷品的積釉與真品的積釉,有兩點不同。

第一,它不是蝦青色而是澹綠色,即使能接近蝦青色也是泛綠的。

第二,明代蝦青色的線有些窄,而後彷的比較寬。

當然,這些都是小問題,還能避免。

畢竟也不是多麼難的技術,只要你知道,就可以把這些都彷出來。

如果說一件瓷器的彷制,無可避免的地方,那肯定是胎骨質地。

胎骨(底足),洪武前顆粒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

而永樂後,胎骨相對比以前的要細白一些。

這一時期,無論胎質怎樣,看上去絕不生硬。

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質粗細不幹燥,有無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種潤膩不澀的胎質感。

還有胎骨的外觀,胎土與古代瓷胎有別。

從胎的質感觀察,有機械淘泥、練泥和快速陳腐的表現。

胎骨(底足)與器物內外露胎處的色澤、老氣、用料等要一致,感覺要自然。

這些如果都沒有問題,那麼最重要的就來了,款,或者是刻字。

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會對其他瓷器刻字的。

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無祠堂名號也會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這些留款、刻字,現在就成為了很重要的一種鑑定方法。

對於彷品來說,就成為避不開的難題。

明代的款,陳文哲研究過,但是那是研究的留什麼款,而不是這些款該怎麼留,也就是怎麼寫、怎麼刻!

這個的鑑定和彷制,都比較麻煩。

其實鑑定一件瓷器,其實可以先不看這些。

如果其他地方有問題,那麼整件瓷器都有問題,也就不用從最難的地方來鑑定了。

所以,陳文哲先看的是手中這件三秋杯的底足,此時看的是削足方式。

這些都是很小的細節,但是如果不知道,把握不住,那就是很大的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