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會透過瓷器底部,來檢驗瓷器的真偽。

而接底技術,正是為了迷惑這些只看瓷器底部的人。

一般情況下,可以依據以下三點,透過瓷器底部來判斷瓷器本身。

對於大部分瓷器而言,表面會覆著一層釉,瓷胎上的資訊會被釉給掩蓋。

而瓷器底足的一圈沒有釉的,透過底足就可以得到胎體最直接的資訊。

官窯瓷器底部常常伴有款號,比如成化鬥彩雞缸杯的底部書寫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

而民間瓷器底足往往不寫年款,只是畫一片樹葉或者一個圓圈。

除了款號外,從書寫細節上面也能看出瓷器的年代。

底部一些工藝上的細節、特徵以及手工留下的痕跡,也能夠成為判斷一件瓷器製成年代的依據。

接底之所以如此流行,除了很多人透過瓷器底部,來判斷瓷器本身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量大價低儲存完整!

瓷器底部是非常難以損壞的,一來底部要作為瓷器的支撐,本身做的比較厚實;

二來底部面積比較小和隱蔽,不容易受到外來的傷害。

所以多數情況下,瓷器即使破損嚴重,底部卻常常儲存完好,這導致古瓷底部量大價低儲存完整。

今天景鎮的古玩市場上,常常可以看到大量宋代和明清的瓷器碗底。

這些碗底經過打磨,被當成蓋置或者杯託,賣給對古代瓷器感興趣的人們,價格低廉。

雖然接底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但其中有兩大難點。

一來瓷器燒造有很大的收縮性,要想燒製出一個與碗底能完美地搭配的碗身,非常苦難;

二來接好的底部,必須讓人看不出縫隙。

以上這些難點會讓普通人望而卻步,但難不倒造假高手。

他們接底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首先彷燒幾件完整瓷器,從中選擇最合適的一件把底切掉,將切口的內壁磨平整。

之後再將老底對應邊緣磨平與切口剛好吻合,然後塞進瓷器底部粘好,嚴絲合縫,完全不露痕跡。

雖然文字描述起來簡單,但對手上功夫是相當有考驗的。

接底只不過是彷古瓷的冰山一角,在民國時期彷古瓷非常旺盛。

這雖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但許多制瓷技術往往透過這種方式儲存了下來,對景鎮手工業反而有積極作用。

而就算是這樣,民國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生產、發展史上最為低潮的時期。

我國陶瓷業發展到宋、元、明、清諸代,都有一個復甦、發展、全盛至衰落的過程。

但到了民國時期,整個陶瓷業就一直低迷不振,瓷器生產已呈全面衰退之勢。

袁大頭為了效彷封建王朝,在景鎮建立了御窯廠,派郭保昌監督窯務,陶瓷業中心仍在景鎮。

這些瓷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傳統官窯瓷器的精美細膩。

但總體上看工藝低劣,精美程度甚至不及工藝衰落的晚清瓷器。

不過,由於國外有人收購古董,所以民國時期彷古成風。

但是以青花、五彩、粉彩為主流。

一個原因是官窯敗落以後,窯工流散到民間。

以前民間不得製造的御器,現在隨便燒造了。

所以彷官窯的制式,已不再被阻止;

二是利益驅使,從三國、兩晉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沒有不彷的,數量極其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