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翻著最近李金鯉送來的一些彷古瓷,其中有單色釉瓷器,有彷哥窯瓷器,也有彷龍泉窯的瓷器。

可惜,這些彷品的技術都太次,陳文哲並看不上眼。

但是,李金鯉這一次應該沒有少花錢,因為這裡的這些東西數量可不少,而且看著還都不是一眼假。

這樣品質的彷品,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應該不低。

比如接底的幾件瓷器,拼接的就十分到位,但是在陳文哲眼中,還是漏洞百出。

不過,在這些造假的瓷器當中,他居然還在這裡面看到了一件居仁堂款的洪憲瓷,這可就有意思了。

如果說民國這一時期還有官窯,那麼就只有“洪憲”瓷與“觶齋”瓷。

清末,進入民國之後,在袁復辟帝制的緊鑼密鼓聲中,郭世五想效彷明、清歷代皇帝的做法,在景鎮燒製名貴瓷器,供宮廷陳設使用。

郭世五將這一想法稟報給袁,袁大為讚許,當即委任郭世五為陶務署監督,赴景鎮燒造“洪憲”帝號御用瓷器。

為此,郭世五成了景鎮御窯廠歷史上的最後一任督陶官。

御窯廠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燒出數量極少的一批“洪憲’瓷。

它多取興旺祥瑞的雍、乾盛行瓷器為標本,精心效彷。

這批瓷器質地精良,彩料考究,造型美觀大方,是一批極為特殊的產品。

其實“洪憲”瓷只是一種通稱,郭世五燒製的高階名貴瓷器並沒有用“洪憲”款識。

郭世五督理景鎮制瓷時,開始先燒“居仁堂制”款瓷,未等“洪憲年制”款御瓷燒製,做了83天皇帝的袁便倒臺了。

“居仁堂”為當時袁在中國海的寓所,正宗的“洪憲”瓷是聞名於世的“居仁堂制”款瓷。

所以,現在見到的“洪憲年制”或“洪憲御製”款的器物,絕大多數都是二三十年代民窯燒製的,雖製作精細,但確屬贗品。

郭世五還用自己的別號“觸齋”為款識,燒製了一部分瓷器,與“居仁堂制”款瓷都堪稱名貴。

“居仁章”、“觶齋”款識的名貴瓷器甚少,有人見了不識貨、不重視,乃至輕易出手。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這種款的民國時期的瓷器,真的十分少見。

所以,鑑定起來也比較困難。

遇到這種瓷器,鑑別真、偽品時,應特別注意署的不是“居仁堂制”的款,而是其他細節。

這種器物,其胎釉、器型、繪畫等均有工細的特點。

並且是小件器物多於大件,而彷品往往是“款”十分相像,其餘的都很粗糙。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胎骨較粗,民窯產品較多。

與歷代瓷器相比,差距很大。

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釉面上出現氣泡和脫釉現象。

一般而言,如發現藍色花紋面,留有爆釉點,且釉色向外爆破的痕跡,其製作年代在近百年內。

青花瓷顏色暈暗發藍,俗稱洋藍。

洋藍是光緒末期在我國出現的,這時民窯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藍。

這個時期的瓷器繪畫精細的漸少,草率的增多,大量青花瓷彷品表現得呆滯。

有的雖青翠、豔麗、繪畫精細,但漂浮感極強。

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一種瓷器彩色,此種彩色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玻璃質釉的特徵。

由於選料精細,瓷器胎骨很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