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三章穿越千年的浪漫(第2/2頁)
章節報錯
宋徽宗年間,他選派官員,集中鈞瓷民窯的優秀工匠,在陽翟(現在的禹州市)鈞臺附近設立“官窯”,專為宮廷燒造貢瓷。
金元時期,神蜃民間仍然堅持燒製鈞瓷,但是,質量已經嚴重下降,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無法與宋代鈞瓷媲美。
明朝萬曆三年,因鈞瓷忌神宗皇帝朱翊鈞“聖諱”,被勒令停產。
此後300年間,鈞瓷生產銷聲匿跡,直到清朝末年。
新華夏成立後,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鈞窯得以恢復發展,使這一古老的藝術重新煥發了青春。
從此,鈞瓷事業進入了新的大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後,鈞瓷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
這時的產品,憑藉著自身名貴和高雅的氣質,備受人們推崇。
復燒鈞瓷,需要把握重點。
鈞瓷的重點,就是以造型為本。
其造型講究氣勢和神韻,重視形態美、曲線美,注重比例得當、曲直適度。
此外,它還追求實用性和觀賞性的和諧統一。
有了合適的造型,剩下的最重要的就是釉料。
鈞瓷以釉層為藝術載體,與精巧玲瓏的現代瓷相比,鈞瓷釉渾厚凝重、乳光瑩潤。
其色或沉釉底,或懸釉中,或浮釉表,層次豐富;
形成的窯變景觀自然逼真、千變萬化,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衝擊力。
當然,這些都是外在表現。
一件合格的鈞瓷,其內的胎骨,也就是瓷土,也必然要重視。
鈞瓷以黏土、長石、石英等為坯料,多樣礦物質成分為釉料燒製而成。
傳統鈞瓷燒製需經配料、成型、上釉等七十二道工序。
在現代生產中,鈞瓷燒製一般需經加工、造型、制模、成型、素燒、上釉、釉燒、檢選八道工序。
鈞窯需經過兩次燒製,素燒成型後還要上釉進行再一次的釉燒。
即在素胎表面透過刷、澆、浸、涮等方式,附上一層以天然礦石及化學元素為原料的釉漿再入窯燒製。
在高溫條件下,鈞釉以銅、鐵為著色劑,釉色與紋路相交疊置。
出窯後可呈現色彩斑斕、變化萬千的窯變效果。
鈞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其他顏色,這是所有匠人都極力追求的效果。
鈞瓷的名貴,正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
但是,其釉色是燒製過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
所以,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鈞瓷無雙”的說法。
綜觀我國古代,宋朝的民富、民樂是沒有一個朝代可比擬的。
早在宋真宗時期宰相王旦就指出“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
在宋朝,民間財富取得飛躍性進步。
在宋代百姓尋常之物,卻是唐代“貧眼所驚”之華麗器物,嘲笑著唐人沒有見過世面。
生活在宋朝的人,無論是在飲食方面還是器皿方面,都體現了他們有一種生活品味。
古代美學,到宋朝達到最高,是文明的巔峰,宋朝鈞瓷,是穿越千年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