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瓷燒製完成,出窯之後,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幾個級別。

正品沒有缺陷或缺陷極小,窯變效果一般;

精品沒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窯變效果;

鈞瓷珍品則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窯變效果豐富獨特。

窯變效果包括鈞瓷產品釉面的色彩、斑點、紋理、開片及自然圖畫、意境等。

鈞窯瓷器釉色秀美,如同五彩繽紛的孔雀尾羽一樣,整齊美麗。

可是,這些美麗,都是自然燒製出來的。

可以說是全屏天意,人為干涉雖然可以進行,但是最終的效果,還是要看天然的窯變。

這才是一些頂級精品鈞瓷,價值很高的主要原因。

這些鈞瓷的燒製工藝,陳文哲大體已經熟悉。

但是,其中還需要研究的也不少,比如瓷土的選擇,釉料的配方,燒窯的工藝等等。

當然,一些小的難關也需要克服,比如素燒之時的火候把握,甚至還有瓷器入窯擺放的位置,細密程度等等。

因為陳文哲具有大宗師級的燒窯技術,所以他十分清楚,瓷器入窯的擺放位置,這對應的是瓷器在窯內面臨的燒成溫度。

甚至瓷器擺放的細密程度,都影響著窯爐內部溫度的變化。

這些都對於瓷器的燒製成功,有著重大影響。

特別是一些頂級瓷器,更加註重這一點點影響。

因為一點一點的影響,最終會積累、爆發出來,影響最終的燒製效果。

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而陳文哲想要快速復燒鈞窯瓷,那麼就必然要走捷徑。

所以,他只要研究一下現代流傳下來的古代窯口的燒窯技術,一般也就能夠掌握他想要的東西。

就說鈞瓷的燒製技藝,它也是有跡可循的。

按照這些痕跡,復燒鈞窯就可以做到循序漸進。

鈞窯歷史悠久,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北宋滅亡後,鈞窯停燒。

真正的官方鈞窯雖然消失了,但是流散的匠人,卻是將此技藝傳至各地。

金元時期,不少地方曾彷制過鈞瓷,但無法和宋代官窯製品相比。

明、清兩代,鈞瓷生產發展緩慢。

新華夏成立後,進入全面恢復時期。

鈞窯起源於唐代,當時的制瓷工匠們不再滿足於過去單一的青色,開始在原有制瓷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這是鈞瓷的啟示,也是鈞瓷出現的過程。

當時的匠人是怎麼做出鈞瓷的呢?其實也不難。

當時他們透過在黑釉、褐釉、茶葉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經過高溫燒製,燒製出了花瓷。

這也就是陶瓷史學界,所說的唐鈞。

這麼一說,是不是燒製唐鈞就比較容易了?

能夠燒製出唐鈞,那麼宋鈞還會遠嗎?

到了北宋時期,工匠們在唐代花瓷工藝的基礎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銅。

這樣透過還原氣氛,創燒成功了高溫窯變銅紅釉。

要達到這一步,對於陳文哲來說,更簡單。

只不過,北宋末期,鈞瓷燒製技藝已經十分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