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朝以來,鈞瓷一直是古代宮廷傳世密藏的國之重寶,傳世宋鈞至今仍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重器。

鈞瓷的燒製,在宋代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輝煌。

在北宋南遷後,中原戰亂不斷,一些技藝高超的工匠也隨之南遷。

元代末年鈞窯系逐漸趨於衰落,到了明代,鈞瓷技藝幾乎失傳。

直至公元2004年,柴燒鈞瓷成功恢復了宋代鈞瓷的燒製工藝。

此後,柴燒工藝開始普及,鈞瓷呈現出柴燒、煤燒、液化氣(天然氣)燒多種燒成方式爭奇鬥豔的格局。

現在南河那邊,已經有頂級的窯口,成功復燒北宋鈞瓷,這些作品也屢次被選為國禮贈送給國外政要。

此時的禹州,鈞窯作坊只有幾十家。

剛開始規模較小,作品市場價格低。

透過20年的發展,特別是在2003年,祥瑞瓶、乾坤瓶、華夏瓶等的創燒,並且以國禮的名義,躋身國際重要場所。

這在鈞瓷歷史上,作為國禮被大批次贈送,還是第一次。

而這一切,其實在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支撐。

可以說,復燒背後是文化的復興。

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如果沒有一個繁榮盛世來支撐,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人無魂,不能立於世;瓷無魂,不能出珍品。”

對於任何要打造精品鈞窯瓷的窯口來說,每年要砸掉的瑕疵品不計其數。

無論生產多少,其中絕大部分,肯定是不合格的,都需要全部砸碎深埋。

在這個過程當中,是針對北宋官窯藝術進行系統研究、挖掘、整理、恢復的重大工程。

宋代鈞官窯之所以備受尊崇,是因工藝精益求精。

在民窯的基礎上,集中了無數能工巧匠的智慧,使制瓷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想要復燒成功,需用古老傳統的柴燒製瓷工藝才能被複制。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個絕對不是說說而已。

禹州鈞瓷,猶如秋天裡最美的童話,把人們帶進一個五彩斑斕、絢麗曼妙的世界。

可想要得到完美的鈞窯瓷,太需要看運氣了。

“生在選土,長在成型,死活看燒成。”

這就是燒紙鈞窯瓷的真實寫照,這個可不看技術,完全看運氣。

當然,鈞瓷之所以名貴,除了燒製工藝複雜,對匠人的要求也極高。

鈞瓷工藝,素有“一件鈞瓷成,過手七十二”的說法。

七十二道工序,陳文哲可以掌握,最後的窯變,卻只能看天意。

這也是一爐出窯之後,會有那麼多被砸碎的原因。

燒製過程複雜嚴格,這也是鈞瓷珍品極少的原因。

今天鈞瓷的燒製方式有好幾種,而最早的燒製工藝肯定是柴燒。

鈞瓷柴燒,起源於宋代時期的鈞瓷,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文化背景的技藝,承載著民族的印記。

而想要使用柴燒技術,首先要注意火焰。

由於柴火的特性,火焰柔軟綿長,柔中帶剛,所以燒製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