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真假之謎(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最喜歡淘寶撿漏了,而這件瓷器的立體三維影象就擺在眼前。
雖然不如真品在眼前看著真實,但是鑑定一下真偽,只是依靠這份圖片,也應該足夠。
這是一件彷品,還是北宋定窯真品,還是先鑑定一下為好。
如果是真,那就更好,就算是彷的,那也是明代名人彷的,而且有文字記載,這樣的古彷,價值也不低。
更何況,這件彷品就算是在明代,也是真正的精品。
陳文哲看著隋侯之珠內部的圖片,他打算好好研究一下。
想要鑑定定窯瓷器,肯定要對定窯工藝有很深的認識,要不然肯定不行。
而鑑定定窯白瓷,肯定首先看釉面的釉質。
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
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
因此,一件定瓷器物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
如果是彷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
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
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
這一點肯定是看不出什麼來,因為之前那一件彷品,就是亂真級精彷。
釉質看不出什麼,就看釉色。
定窯白釉的釉色,最好的肯定是如同象牙之白。
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
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
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
在有的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鑑識時要注意的要點。
彷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
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
只不過,既然是亂真級彷品,這種定窯最簡單的特徵,肯定能彷製出最好的效果。
“怪不得在明代就能以假亂真,這就算是彷品,彷的也是真好!”
看到這裡,陳文哲是真心歎服。
不管真假,這件瓷器做的是真好,也只有見到這種等級的瓷器,才能真正見識到定窯白瓷的一點風采。
這也就怪不得,一隻普通的定窯白瓷缽,就能隨隨便便的賣出百萬人民幣。
“圖片要是能放大一些,就更好了!”
看著旋轉的三維立體圖片,陳文哲忍不住得隴望蜀。
沒想到,他這麼一想,隋侯之珠立即就有了反應。
只見那隻瓷鼎的圖片,立即放大。
此時再看這隻瓷鼎,哪裡還像是圖片,這不就是一隻定窯白瓷鼎浮現在眼前?
此時不要說那五彩的饕餮紋,就連沒有紋飾的澹白色紋路,也顯得那麼清晰。
“這就是竹絲刷痕?”看著眼前如同實物一樣的圖片,陳文哲驚訝的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本來只是看圖片,他還害怕鑑定不出什麼結果。
現在好了,眼前的圖片,比實物在跟前都要來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