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玄色之變(第1/2頁)
章節報錯
隨著陳文哲的心念,此時顯現在他眼前的,已經不能算是圖片,而算是三維立體投影。
最重要的是他還是可以用心念放大,甚至是讓立體圖片旋轉的虛擬投影。
投影太過真實,很多細節更是秋毫必現!
這樣一來,鑑定這件瓷器,就實在是太方便了。
因為很多特徵,都已經清洗的展現在陳文哲眼前,比如“竹絲刷痕”。
最重要的是,他可以隨時放大,讓他看的更加清楚。
看著眼前放大了的瓷器,陳文哲有點感慨。
他以後是不是鑑定瓷器,都可以先拍照,再利用隋侯之珠的這種能力,從微觀方面開始鑑定?
比如現在,眼前的這件瓷鼎,哪裡還有什麼秘密可以隱藏?
因為它的很多特徵,都被放大了,完完全全的呈現在陳文哲的眼前。
像“竹絲刷痕”這種工藝,剛開始應該是一種缺陷。
因為宋代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乾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
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
這種痕跡不只出現在定窯瓷器上,但是其他窯口的刷痕,不如定窯的細密。
所以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鑑識時必須特別留意。
這種痕跡,肯定不是工匠們想要留下的,而是不得不留下。
沒想到就因為定窯器的品質,讓這種缺陷,也成為了定窯的一道美麗風景。
看著這些竹絲耍痕,陳文哲有點感慨。
之前他居然沒有想過,隋侯之珠內部的瓷器圖片,居然是可以隨著他的心意變化的。
這樣一來,他想要研究一些手中沒有的古董,就太方便了。
很多古董特有的特徵,他都可以清晰的看到,而且是想要怎麼研究,就怎麼研究。
除了沒法觸碰,好似古董的所有特徵,都能隨著圖片放大,從而看的更加清楚。
比如現在這隻定窯瓷鼎之上的淚痕,這也是定窯的一大主要特徵。
定窯畢竟是千年之前的窯口,不管他的水平有多高,一些缺陷是必不可少的。
這是時代的侷限性,他們當時的科技,讓他們的工藝受到限制,就比如釉面常見'蠟淚痕”。
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
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
淚痕現象僅見於北宋定窯瓷器,唐至五代定窯瓷並沒有這種特徵。
這是因為唐代定窯施釉比較薄,胎釉結合十分緊密,所以無流釉現象。
而北宋的釉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
這種”淚痕”,通常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
當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
看到這麼清晰,這麼標準的淚痕,陳文哲真弄不清楚,這件瓷鼎,到底是不是那件贗品。
不管怎麼樣,有著這種品相,這種工藝,陳文哲更願意相信它就是那件北宋重寶白瓷鼎。
控制圖片翻了個個,讓他的鼎足暴露出來。
定窯器物的底足型別不算多,主要有平底和圈足兩種。
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器物圈足,明顯不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