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心創燒的綠釉瓷,釉質上與傳統綠釉有所不同,並且是透過吹釉的方法施釉。

這件出水綠釉杯,因長期受海水腐蝕,微呈褐色。

在眾多的瓷器中,道光景鎮窯粉彩“二甲傳臚圖”杯,是最具古風範的杯子。

它的名字來源於杯身上,用蟹鉗夾著蘆葦行走的螃蟹。

專家稱,螃蟹鉗子寓意“二甲”,蘆葦諧音“臚”。

在清代科舉考試中的“二甲第一名”就是殿試第四名,被稱為“傳臚”。

因此這隻杯子也蘊含著,古人對“金榜題名”的祈願。

這樣的杯子,不管在哪裡,都不太常見。

而在海撈瓷之中,見到的就更少。

因為這種寓意,對於外國人來說,太過難以理解。

這一次的收穫很大,但是,最大的收穫,肯定還在沉船內部。

現在外圍的一些方便打撈的瓷器,特別是那些瓷器扎堆的地方,都已經被清空。

接下來,想要繼續有大批次收穫,就肯定要進入沉船內部。

眾所周知,木質船體受海水侵蝕易腐爛。

從剛開始打撈上來的部分木船配件,能明顯看出已經有腐壞的痕跡。

因此,最大程度儲存古船的完整性,成為此次打撈的最大難題。

不過,整體打撈,如果有專業的作業船,也不是太難。

國內實力最近十幾年膨脹的很厲害,特別是造船業,更是發達。

像是專業的沉船打撈船,國內也有。

比如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主作業船“大力號”,就是一艘專業的古船整體打撈船。

之前這條船,就在長江口參與過一次古沉船的整體打撈。

那一次古船打撈遷移工程,採用的是世界首創“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

這種技術,就可以將實現古船原生、完整、安全地打撈出水。

打撈模擬影片中,前期,已完成了端板—縱梁框架整體組裝工作。

即用22根弧形梁連線形成一個長48米、寬19米的半圓柱箱體基座。

工程船到達海上施工現場後,將實施端板—縱梁框架整體下放工作。

隨後逐根進行弧形梁的掘進穿引,並完成全部22根弧形梁穿引工作。

最後把古船及周圍泥沙、海水完整包裹起來,形成古船沉箱。

只不過這種打撈工作,十分消耗時間。

一般這種工作的海上作業時間,預計花費2—3個月。

而打撈出水還不算晚,隨後將由專用打撈工程船,將總重量1萬餘噸的古船沉箱,同步提升出水。

出水還不算,還需要再“懷抱”古船沉箱,送入托另外的運輸工程船中部開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