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印泥發現的德化青花瓷器最多,其中“圈點紋小碗、牽牛花碗、花籃紋盤、印壽字紋碗”,都是德化青花窯址中極為常見的出土物。

19741975年,粵省博物館先後兩次組織了對西沙群島的文物調查,發現了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

其中有“牽牛花紋青花盤、碗、碟;雲龍紋、火珠紋青花碗,城樓紋青花碗,佛手紋青花盤,壽字紋青花盤,半壽字紋青花盤等”。

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在西沙群島的發現,有的是當地人民的生活用具,但大部分應為德化外銷瓷,途經南海航線在西沙留下的遺物。

1984年打撈出水的“南海一號”沉船,及1999年打撈西沙群島沉船,都發現了許多出自德化的瓷器。

總之,像是“泰興號”這種沉船古瓷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德化清代青花瓷的生產和外銷,達到了全盛時期。

德化青花瓷以它特有的藝術魅力,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友好關係的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

而眼前的這艘沉船呢?它又是怎麼回事?

它的名字應該是泰和號,它跟泰興號差不多的遭遇,也是為了躲避海盜,走了不熟悉的航線,而最終觸礁沉沒。

這樣的情況,應該不是偶然,也許當時清代的商船,都開始被迫改變航線,所以才會頻頻出問題。

這艘不幸的商船,是一艘長50多米,寬15米,重1000多噸木質三桅帆船,在當時的我國算是巨輪了。

這艘沉船跟泰興號一樣,都是相當龐大,也相當豪華。

透過回朔,陳文哲清楚的知道,這艘船有5個船艙。

但就是這樣,當時出航的時候,甲板上也搭建有附加的艙房和帳篷,而且超過100個小隔間,所以它也可以搭載2000多人。

它有3個桅杆及可調角度的帆,最高的桅杆高35米,基部有1米多粗。

船頭為典型的四稜形,畫有眼睛;

船尾有炮倉,裝備大炮。

泰和號在設計上,還有一個特別之處,環船安裝了一個1米寬的突出邊緣作,為船員來往船首和船尾之間的通道。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甲板上的空間。

可見泰和號在設計上,確實動了一番心思。

對於實行閉關鎖國與海禁政策的清朝來說,泰和號是個異數,能夠經常搭載乘客和價值昂貴的絲織品、瓷器和金銀,與世界各國,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進行貿易活動。

當然,有許多時候出海是私自進行的。

對於泰和號的出海地點,卻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廈港。

透過回朔,陳文哲知道,當時廈港已經封港,泰和號出海地點應該是晉江海域,而且還是偷偷地出海。

透過回朔,陳文哲更加清楚,這艘泰和號都裝了什麼?

因為是偷偷的出海,所以,肯定是能裝多少就裝多少,這樣更加賺錢。

因為越是實行海禁,出海的商船越少,這些偷著出海的商船,賺的就越多。

所以,別看泰興號只有1000噸,但載貨量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