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章史無前例(第1/2頁)
章節報錯
德化窯釉下青花瓷在明代就開始生產,到了清代已經成熟並趨於精美,在技術上和質料上完全體現了它的科學效能。
釉下青花以氧化鈷為主配成顏料在坯體上作畫,外施無色透明釉,高溫燒成。
由於青花是畫在釉下,色料本來很細,經過燒製以後,完全熔化在胎釉之間,顯得光滑平瀾、晶瑩透徹,色階豐富,又不易受外界氧化、酸化影響,不致腐蝕脫落。
所以青花瓷一進入國際市場,就受到普遍歡迎,青花瓷也成為當時對外貿易中一項重要的商品。
在這種情況下,就促進了德化青花瓷的生產和飛躍。
幾乎所有的清代窯址都生產青花瓷,生產地區遍及全縣。
甚至最僻避的深山密林,沒有村落的地方都可找到清代的窯址。
其中以上湧、葛坑、湯頭、潯中、龍潯、三班等鄉鎮最為密集。
清代當時的德化窯,到底有多麼繁盛?
其他不說,只是窯口,就遍地都是。
尤其是城關的寶美村、潯中村、高陽村、隆泰村和三班鎮的泗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從事瓷業生產。
那個時期,老人、婦女和兒童,把瓷業作為家庭副業,青壯年農忙務農、農閒務瓷。
僅高陽村清代窯址就達23處,重重迭迭,遍佈每個山頭。
據記載,清朝盛時德化瓷工,多至二萬五千人。
由此可見,當時德化青花瓷生產規模之大,產量之高,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
可惜的是,德化青花窯場的生產方式,史書並無記載。
但是從窯址採集到的瓷器標本來看,有的瓷窯只有一個商號。
只不過,在德化那邊,大多數青花窯址,都發現有兩個以上商號。
如“豐盛、豐裕、勝玉”等。
這些現象表明了,當時德化青花瓷窯的生產,是一戶人單獨經營,或二至幾戶聯合經營,而以聯合經營為多。
聯合經營時,先由各戶分開製造瓷坯,燒窯時合起來共同燒製,從而形成了一種“各自制坯、合作燒窯”的生產方式。
這種特有的生產方式,必須充分考慮產品的生產和銷路,考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
他們必須少花時間,多出成品。
即不能精凋細琢,追求繁褥的加工,同時也不能粗糙。
因此,逐漸形成了德化民窯青花樸實無華的民窯藝術風格,體現了不事凋琢的民間藝術特色,迎合了大多數消費者的審美情趣。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外銷明末清初,泉港、漳港衰落,廈港興起,德化瓷器轉從廈港外銷。
特別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正式在廈設海關。
那時由戶部派員“榷徵閩海關稅務”之後,德化瓷器更大量由廈港出口。
此外,德化青花瓷還透過大樟溪及支流直達安港、福港,然後出海銷往國外。
德化青花瓷器近幾年來在國外大量發現,據有關資料證明,在東非的坦噶尼喀、亞洲的敘國、印泥、印三、斯卡、南越、柬寨、大象國等地都有德化青花瓷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