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可以說是瓷器推動了歷史文明的發展程序,併成為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海撈瓷”,屬於海洋文化的範疇。

歷史上不知有多少載有我國瓷器的船隻,在遠航途中因意外事故,而沉沒在大洋深處,隨船瓷器也被埋藏在海底。

這些瓷器的價值,在很多情況之下,是沒法用市場價值來衡量的。

比如,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製作和使用陶瓷器的國家。

那麼怎麼證明?南湖省道縣玉蟾巖發現的陶片,距今約17500到18300年,是世界最早的陶器。

陶瓷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中輸出最多、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

我國專門對外銷售的瓷器生產,始自唐朝。

唐三彩中的很多器形和紋飾,都具有鮮明的阿拉文化色彩。

宋元時期的青白釉瓷器,則主要銷往東南亞。

龍泉青瓷主要銷往霓虹、高麗、土雞及歐洲等國家。

青花瓷則主要銷往西亞和中東,及至明清時期,我國的外銷瓷大量銷往歐洲、東南亞和霓虹。

這些“海撈瓷”儘管是以地方民間窯口為主,且多為日用瓷,但不乏精美重器。

有的外銷瓷,甚至是當時制瓷工藝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自秦漢以來,直至清中期的2000餘年間,我國一直以泱泱大國的形象,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

中華文明包括制瓷工藝在內的主要生產生活技藝,與異國異族的交流交往也十分廣泛。

而代表生產生活技藝最高水平和時代風氣的絲綢業、制瓷業、製茶業等的頂尖產品,除了供應皇室貴胃之外,更多的是用於與域外族群的貿易與交流。

從“海撈瓷”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我國傳統瓷器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如明代的青花瓷,就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的上流社會,也成為許多國家不同社會階層趨之若鶩的追求。

而清代的外銷瓷器,則帶有鮮明的中外文化碰撞的特色。

這時的許多器物中的圖桉,既有我國市井傳統的畫面,又有西方貴族繁縟的元素,堪稱中外交流、東西合璧的傑作。

說了這麼多,主要是為了說明,這裡既然出現了宋代的沉船,那麼唐代、元代的運輸船有沒有沉沒在這片海域?

答桉是肯定的,唐代的陳文哲沒有發現,但是在上萬件的青白釉瓷器之中,居然發現了唯一的一件青花瓷,而且很可能是一件元青花。

陳文哲一直對元代青花瓷,都情有獨鍾。

只是,這種好機會還沒有碰到,所以這一次出海打撈沉船,他就想著是不是能夠遇到一艘元代的沉船。

如果足夠幸運,可就不是收藏一件元代青花海撈瓷了,而很可能是一船元代青花瓷。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次終於讓他碰到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陳文哲終於可以圓夢,收藏到一件元代青花海撈瓷。

而且還是一件元青花完整器,非常稀有珍貴,器型罕見!

這件元青花海撈瓷完整器,是一件元青花盒型“辟雍硯”,這種器型十分少見。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件海撈瓷,而且是一件元代青花海撈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