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第一艘南宋沉船(第1/2頁)
章節報錯
元代的海撈瓷,本來就十分少見,而盒型“辟雍硯”,形制更少,主要出現在元、明清時期。
辟雍硯是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它的硯面居中,研堂與墨池相連,硯臺中心高高隆起,硯臺四周留有深槽儲水,以便書畫家潤筆蘸墨之用,顯示出它的實用功能。
硯的下部用為數眾多的珠足承託,足部明顯突出,往往還有紋飾。
辟雍硯的造型獨特,顯示出製作者的獨具匠心。
辟雍硯是唐代的代表性型制,唐代的珍品,有一件現藏於廣省博物館。
那一件硯臺是出土之物,屬於唐墓出土。
它高5.8 厘米,口徑22.5 厘米,底徑24.3 厘米。
圓形,硯沿外侈,硯面凸起,幾乎與盤沿平行。
硯面與沿之間,有周匝貯水凹槽。
硯座束腰,並有12個小圓鏤孔,盤座圈足,近底足處外撇。
外壁施開片青黃釉,釉面光亮。
在瓷硯的發展史上,辟雍硯是頗為獨特的一種造型。
辟雍是什麼?這是古代天子講學的地方。
《禮制·王制》記載:“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類宮”。
東漢蔡邕的《明堂丹令論》中解釋為:“取其四面環水,園如壁。後世遂名壁雍”。
南北朝、隋唐的陶瓷工匠們,模彷辟雍設計出的辟雍硯,是極富觀賞價值的藝術珍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制瓷業的迅速發展,陶瓷硯臺大量湧現,其中以一種造型為帶足圓盤的瓷硯最為流行,這也是隋唐時期辟雍硯的前身。
魏晉時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圓盤硯。
南北朝變化為五足到十足不等的珠足硯、辟雍硯。
到了隋唐時期,發展出了圓形多足的辟雍硯。
而這件元代的硯盒,更加的不凡,它的頂面繪有五爪龍,應是元朝皇家訂燒之物。
這麼一件皇家造物,也不知道怎麼的就被帶上了海船之上,還出現在這裡。
從海上打撈出水的陶瓷中,有確切文字記載和實物圖片的瓷器,主要是唐以後的外銷產品。
這些陶瓷器既有實用瓷,也有陳設瓷,還有把玩瓷、賞賜瓷。
有的是專供外銷的產品,有的是船上人員使用的物品。
有的具有明顯的異域風情,有的保留著質樸的鄉野色彩。
從“海撈瓷”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我國古代陶瓷藝術的成就,也可以看到我國傳統瓷器的歷史風貌。
當然,這一件元代青花瓷,是意外闖入他們打撈現場的,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發現。
而只是這樣,也足以讓陳文哲欣喜。
第一階段的瓷器發掘,已經全部完成,再也沒有發現另外一件元代青花瓷。
這時,就要進入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的打撈沉船。
陳文哲這一次怎麼也算是考古發掘,所以這一次的南宋沉船遺址考古發掘,以凝結物分解及船體出水為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