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本身就很難控制溫度,這就造成溫度過高、過低的問題。

這就不能很好的把控燒成溫度,自然就會造成損失。

其中的黃釉瓷器,就更加難以把握。

所以出窯之後,不要說窯寶(一窯之中燒製出的小極品),就算是合格的多了,都能讓人驚喜。

至於怎麼鑑定燒製合格,方法也很簡單,最簡單的就是聽聲音。

優品聲音清脆響亮,杯身和杯蓋撞擊後,回聲縈繞不絕。

劣品聲音沉重發悶,回聲也不清脆。

其次是看光澤,優品色澤如玉,而劣品色澤發灰髮暗。

再就是透光性,優品透光性很強,光澤度很好。

在燈光的照射下,如帝王黃袍一樣,透出金光。

劣品則透光性極差甚至是不透光。

除了聲音、光澤、玉質化、透光性這些硬性特徵,再就是厚度及重量。

優品由於採用好的胎泥,瓷質很輕很薄,如玉石般柔和,劣品則厚而沉重。

最後看工藝,工藝是不是精湛,在細節之處就可以看得出來。

在黃釉操作上,在產品某些部位,如杯底,杯口這些細節方面,黃釉工藝處理的非常精細,劣品則是不細緻。

皇家御用瓷器之中,比較特殊的是嬌黃釉、檸檬黃釉與茶葉末釉。

這幾種釉色,堪稱為黃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這些獨特的黃釉瓷器,均有著各自的藝術魅力和時代風格。

要知道這幾種釉色,一般是皇家壟斷的品種,一般人可不會製作,因為他們不敢做。

特別是明清時期,皇權還是很重的。

這兩個時期的黃釉瓷器,多為官窯燒造。

因為“黃”字與“皇”字同音,因此燒造的瓷器多為皇家壟斷,成為皇室的專用瓷器,而民窯不允許燒造黃釉瓷器。

這什麼東西,只要涉及到壟斷,一般都會出現問題。

所以,明代黃釉瓷,特別值得一說,而民間的這種東西,就不值一提!

明代,特別是國泰民安的幾個皇帝在位的時代,各種瓷器都燒製的很好。

因為只有國力最鼎盛的時期,還會有錢投資副業,並且還能做的很好。

就比如說嬌黃釉,這是一種低溫黃釉,其釉色純正,嬌嫩雅緻,釉面比較光亮,令人賞心悅目。

由於使用澆釉手法制作,因此也有著“澆黃釉”的美名。

這種美麗的瓷器,始燒於明代宣德年間。

此時的黃釉大多都有橘皮紋,可以說這也是宣德黃釉瓷器鮮明的時代特色。

宣德黃釉傳世器物十分稀少,因此珍貴無比。

明代弘治黃釉,是明代弘治時期所燒造的一種,如雞油黃一般的黃顏色瓷器。

這種瓷器比宣德黃釉更加細潤,而且有嬌豔之美,製作工藝十分精湛,為後人所熟知。

明代正德黃釉,繼承了弘治時期的傳統,但是釉色更為偏重,細潤程度遠不如弘治一朝的器物。

明代嘉靖時期,多喜歡將黃釉與其他彩繪相結合,體現了不俗的藝術魅力。

明代萬曆時期的黃釉,已經沒有了嬌黃之色,釉色多體現深沉之美。

明代結束,接下來就是清代。

清代也開始仿製這種黃釉,但是仿製的效果,與弘治黃釉還是有一定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