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特別是清三代的粉彩瓷,精品實在是太多了!

陳文哲也就彷制了幾件,意思意思也就罷了。

要是真正放開手彷制,那幾個月的時間,也彷制不了多少。

所以,粉彩瓷就做了一件雍正時期的精品,接下來最出名的應該就是琺琅彩了吧?

幸虧之前他都做過,也已經把這種工藝研究了個明白,要不然突然製作琺琅彩瓷,他還真要抓瞎。

想了一下,陳文哲也不想弄得太過麻煩,所以他就做一隻牡丹紋碗就可以了。

而這種碗,在清宮之中也十分有名。

其中最特殊的一種,應該就是黃地琺琅彩牡丹紋碗。

這件黃地琺琅彩牡丹紋碗,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

其上以粉、藍、綠、紫、藕荷等色彩,繪8朵盛開的牡丹花。

碗底藍料彩方框內,是楷書“康熙御製”雙行四字印章款。

此碗的繪畫技法,已經改變了銅胎琺琅器規矩,已經不是呆板的風格,而是趨於生動寫實。

其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豔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繪畫技巧,充分體現出皇家宮廷御用器之精美。

因為這是黃地琺琅彩,本身黃釉瓷器,對於古代皇室來說,就十分特殊,就不要說這還是一件宮廷特製的琺琅彩瓷了。

黃釉瓷是陶瓷的一種,最早出現於唐代淮南壽州窯,川邛崍窯,南河密縣西關窯、郊縣窯,西陝黃堡窯,西山渾源窯,北河曲陽窯,其中以壽州窯黃釉瓷最為著名。

黃釉瓷在古陶瓷藝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因為黃色一向是帝王專用色。

黃釉瓷器更是明清宮廷用瓷,決不許民間使用。

即使在叛亂不斷的嘉靖時期,也嚴禁民間使用。

民窯即使可用金彩,也不可以用黃釉瓷。

明黃色是黃金的顏色,我國封建朝代裡,從唐朝開始,明黃即是皇帝專用顏色,黃袍被當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

黃者,君之服也,它是皇權的象徵。

唐高祖李淵以黃袍為常服,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就意味著登上了帝位。

滿清時期,龍袍、龍椅、龍旗、御輦、羽蓋、聖旨、琉璃瓦蓋皆為黃色。

直至現在,它和紅色都是能代表我國的主色調。

雖然這種釉色很特殊,但是,它的呈色劑,也不是多麼奇特。

它就是一種以適量的鐵為呈色劑,以鉛為助溶劑,在氧化焰氣氛中燒成的低溫釉瓷。

明代以前的低溫黃秞,多數為黃褐色或深黃色,不是真正的黃色。

傳世的黃釉瓷器,以宣德製品為最早。

傳世器大多為盤,而且多為日用瓷。

也就是說,黃釉瓷器,一般都是作為宮裡的貴人們日常使用的瓷器。

這種器物根據身份的不同,使用的器物也有點差別。

一般黃釉器,內外皆施黃秞,釉色嬌嫩,釉麵肥潤,通體無紋。

弘治、正德時期的黃秞,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此時的器物色調,均勻一致,釉面平整無痕,色澤滋潤嬌嫩,且光澤度較好,恰似雞油,是真正的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