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隨手拈來(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以說,隨手拈來,一點遲滯都不會有。
做了一隻碗,再來一隻託盞。
這裡他走的任何一件瓷器,不管器型是不是簡單,都是很有來歷的,或者說都是精品。
比如這隻託盞,也是靜志寺地宮出土的。
這是一隻白釉北宋“官”字款花式口託盞,正好跟這隻煉化官字款的碗相匹配。
既然做了託盞,那座一隻盤子也就再正常不過。
託盞跟盤子有什麼區別?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器型稍微不同,功用不同,就有了兩個名字。
這一次他使用劃花工藝,而且刻的紋飾是十分少見,這一次陳文哲雕刻的紋飾,是他也不經常使用的蝶紋。
白釉劃花對蝶紋盤,也是北宋“官”字款花口盤。
這隻盤子的口徑10.5厘米,足徑5,7厘米,高2.7厘米。
芒口毛足,平底。
口壁呈五曲花辦形,內底還飾有兩隻相對展翅的蟬紋,矮圈足,內划行書“官”字。
由於是覆燒,所以有芒口,這隻盤子要想進貢,必然要裝飾一下。
所以,這就是一隻地道的靜志寺地宮白釉“官”款金裝口盤。
做完這一件,陳文哲看著這隻盤子出神,其實他是想到了另外一種盤子。
在定窯器之中,還有一種盤子,就是高足盤。
靜志寺地宮出土過白釉花口高足盤,這種白釉花口高足盤口徑14.7厘米,底徑9.7厘米,高10厘米。
外有垂漿淚痕,盤為五曲尖瓣花式口,斜腹內飾五辦蓮花。
高足呈覆缽形,內壁無釉,飾弦紋,以釉接承盤。
在這裡需要注意,這種高足盤是出現在宋代,而不是元代。
現代很多人都說,像是高足杯、高足盤什麼的,都是少數民族,像是元代的蒙人用來喝酒的,所以才發明了這種器型。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也許在元代讓高足杯什麼的盛行了起來,但是高足杯、高足盤的出現時期是很早的。
剛才說的是宋代定窯高足盤,其實在唐代也有出土這種瓷器。
比如惠市博物館藏有一件高足盤,通高12.4厘米,口徑14.9厘米,足高9.5厘米。
這隻高足盤由足和盤兩部分組成,盤敞口,微有缺損,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狀中空高足,足端微外卷,刻雙弦紋兩組。
盤較淺,盤內有疊燒其他器皿留下的支釘塊痕,內印凹形單線弦紋一圈,胎體為淡黃色。
弧形腹部尚留部分冰裂紋,其餘釉大部分脫落。
經文物專家鑑定為唐代高足盤,並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古代關於盤的記載很多,如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載“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
《禮記·喪大記》有“沐用瓦盤”的記載。
唐李紳《憫農》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
從此可見,盤是古代的一種盥洗或盛放物品的常見器物,最起碼在貴族之中常見。
盤子雖然和高足盤不同的,但是,用法是一樣的,都是盛放東西。
比如盛放食物,平底盤和高足盤互相搭配,在同樣面積大小的桌子上,就可以擺放上更多食物。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