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最薄、最白、最佳(第1/2頁)
章節報錯
用高足盤來盛放食物,肯定是後來的用法。
最開始出現的高足盤,肯定是祭器。
因為古代所有好東西,都是從神到人的過程。
在之後,就是從貴族到平民的過程。
而高足盤到了宋代,已經是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的器物。
從考古資料來看,高足盤最早見於南北朝,北齊天統三年(567年)。
那時的墓葬中,即出土青釉高足盤。
目前發現隋代燒造高足盤的瓷窯,有北河的賈壁窯,南河的安陽窯、鞏義窯,徽省的淮南窯,南湖的湘陰窯,川省的邛窯等。
上述瓷窯主要燒造青釉高足盤,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見胎上的黑點雜質。
南河的鞏義窯,在唐代還燒造三彩高足盤。
這種器物在隋代比較流行,同一時代的壁畫、繪畫上,都有所出現。
目前,惠市尚未發現唐代窯址,這件1986年在惠市,城區獅頭山出土的唐高足盤,因其淺而敞口,應是盛放物品的器物。
雖然是一件造型簡練、樸實無華的日用品,但從不同的側面,也反映了唐代時期當時的生活環境狀況。
這也證明了生活這一地區的古代居民,由於社會發展及日常生活需要,在唐代跟其外地已有物資流通、貿易的情況。
青釉高足盤、三彩高足盤,陳文哲都有著現成的手藝,製作起來並不難。
他的青釉瓷燒製水平最高,唐三彩技術就只能算是一般。
但是,就這種一般,也肯定達到大師級水平。
隨著仿製的古瓷越來越多,陳文哲學到的手藝也越來越多。
就像是現在,隨著一件器物延伸,只要是能被他想到的,他幾乎都能隨手做出來。
最麻煩的反而是挑選礦料,調配釉料,至於工藝,對他來說一點難度都沒有。
現在對他來說,反而是金裝定器更加麻煩。
因為採用支圈覆燒的定窯器,都是有芒口的,這些後期都需要鑲嵌金銀扣。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只要採用這種工藝燒製,芒口就必然會出現。
但是,要想燒製定窯精品,卻又必須要支圈覆燒。
這種燒製瓷器的方法,其匣缽中的器物,皆由特別的環形支圈固定。
待燒製的瓷器,也都是倒轉覆放。
也正因為覆放,器物的口沿部分,都要剮去一圈釉層,使其露出胎骨,這樣才能安置於支圈上。
而最後燒成之後,器物隨之形成“芒口”。
這裡需要提及的是,支圈覆燒工藝並不只是單單為了擴大產量。
定瓷的一些大型盤碗口,器壁輕薄如雲,卻很少變形,這也必須歸功於支圈覆燒的新工藝。
覆燒工藝在擴大產量的同時,也讓定窯所燒瓷器更趨向規整。
然而,畢竟使器物口沿失釉,形成了“芒口”。
挑剔者認為這種不光滑的“芒口”,破壞器物整體的美觀。
粱同書《古銅瓷器考古窯器考》記載,宋仁宗在看過進貢的覆燒定瓷之後下旨:“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窯。”
為解決這種缺陷,定窯工匠在一些失釉的器口,以及圈足部分,鑲以金屬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