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章其中關鍵(第1/2頁)
章節報錯
只要能燒製成功一件銀兔毫,以後就好說了。
有一就有二,就怕一件也燒製不成功。
只要有了第一件,就說明已經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之上。
只要多做、多少,積累的經驗多了,控溫把握的越來越精準,以後成功的作品會越來越多。
之後就算一窯當中成功的不多, 甚至只有寥寥幾件,那也是成功。
再說,他也不需要大批次燒製出來,一窯能夠成功燒製出一兩件,已經是很厲害。
這就是控制窯變的困難之處,往往燒成和失敗之間,只是幾秒鐘的過程,太難以把握。
幸虧現代科技和裝備很厲害,雖然還是沒法準確把握燒成氣氛,但是檢測一下窯內情況,還是能做得到的。
而只要檢測到,即將達成燒成條件,這時再人工干預,成功率就會比較高。
畢竟陳文哲的燒窯工藝,也不是吹的。
所以,他復燒銀兔毫的過程,也不如想想當中的難。
只不過,兔毫盞之中,精品可不止是銀兔毫。
而在燒製銀兔毫的時候,有時候窯內溫度把握不準,卻可以意外燒製出其他兔毫盞,甚至是油滴盞。
在這裡稍微提一下油滴盞,油滴建盞形成的機理,可以概括為浮萍機理。
當燒到1300℃左右時,在特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釉開始形成液相分離結構, 釉主體相分離出富鐵的另一相。
在重力與表面張力等作用下, 富鐵相易浮在釉表面層,隨著過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鐵相越來越多。
這些富鐵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像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夠在液麵上漂游。
它們隨機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包裹團。
包裹團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這些液相小滴僅僅挨在一起。
這時這些小滴沒有熔為一體,就象一葉葉青萍靠在一起。
當燒成進行到一定程度後,降溫冷卻。
在冷卻過程中,當環境條件適合包裹團中的鐵氧化物析晶時,便形成一滴建窯油滴。
所以,油滴盞是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形成的,當然,燒成溫度、釉料的變化也是其中的關鍵。
不管怎麼說,只要能夠燒製兔毫盞,再把握幾種關鍵, 就肯定能夠燒製出油滴盞。
而在最後關頭的變化之中,油滴也能分成好幾類。
比如金油滴、藍銀油滴、紅油滴、虹彩油滴等。
這樣一來,事情就比較奇妙了,因為在這裡出現了金、藍銀、紅、虹彩這些顏色。
那麼燒紙兔毫盞,是不是也可以弄出這些釉色?
其實各種瓷器的呈色,都是有互相關係的,就像是虹彩,如果稍微變化一下,燒製出如同彩虹一樣輻射的針狀景象,這不就是流霞盞嗎?
而流霞盞的那種輻射性紋飾,是不是就跟兔毫一樣?
在這裡瓷器之中,只是盞內部的窯變紋飾不同,像是油滴盞的出現,是因為其內釉層之中浮現小油滴。
而兔毫盞則是因為燒製成功之後,碗內的景象是如同兔毫一樣的各色針狀輻射線。
兩者雖然窯變的樣子不同,但都是同一種物質燒成,如果溫度、冷卻控制的好,油滴盞形成的釉色,兔毫盞也是可以達成的,畢竟都是鐵元素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