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變盞顯得如此珍貴稀有,主要是因為它的燒製極具偶然性。

傳世曜變盞的燒製奧秘至今都無法破解,它在陶瓷工藝和美學上的獨創性和極其稀少的存世量,堪稱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就連現代仿製燒出的曜變盞,在市場上也是大受歡迎的,可謂是建盞的一個熱門釉色。

從近十年的建盞市場表現可以看出,建盞的拍賣活躍度越來越高,建盞的溢價率在100%以上,很多國內外的藏家對建盞很是追捧。

而“兔毫“、“油滴“、“曜變“這些釉色都是傳承自古法,華而不炫、貴而不顯,無論是投資還是收藏,其前景都是相當樂觀的,非常值得入手。

兔毫建盞的燒製,還是比較簡單的,跟普通建盞的燒製工藝難度增加不大。

制盞前期需要提供坯體原料、釉漿,將陳腐後的坯體原料煉泥、拉坯成型、修坯,得到生坯;

生坯放入電窯爐內素燒,經過2.83.1小時。

窯爐溫度從常溫,升到290310℃。

此階段爐門為開啟狀態,利於生坯中水分以蒸汽形式排出;

然後閉合爐門,再經過2.83.1小時。

等窯爐溫度,從290310℃升到595605℃,停爐。

自然冷卻取出,得到素坯;

上釉,釉倒入素坯盞內,停留57秒,再反扣素坯入釉裡浸泡57秒,盞底不施釉,晾乾;

施釉後的坯體,裝匣缽入倒焰窯的窯室內焙燒。

整套工藝,跟普通建盞的燒製沒有多少區別,主要是把握爐窯內部瓷器,燒成之時的溫度。

比如燒製束口銀兔毫,各種細節就有很多。

還有,褐色斑紋比銀色斑紋好燒?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構成褐色斑紋的物質,是以三價鐵為主。

燒成前期,需要還原氣氛,來控制斑紋形態。

而後期,可以轉為氧化氣氛,來控制斑紋的色彩。

氧化氣氛相比於還原氣氛,要好控制的多。

所以,褐色斑紋形態與色彩的控制較為穩定。

而銀色斑紋燒成前期,需要還原氣氛,來使得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而後期還需要繼續還原。

這裡就產生問題了,此時如果還原不夠,三價鐵過高,斑紋就呈現灰色,而且斑紋表面也有髒物感。

而如果還原過了,二價鐵過高,斑紋就會變淺、甚至消失。

所以這個度非常難以拿捏,使得燒製銀色斑紋十分不穩定。

而只要知道這個度,燒製成不成功,憑藉現代的科技、裝備,加上陳文哲的燒窯技術,那就不用全憑天意了。

這才是燒製銀兔毫的根本技術,歸納起來,還是溫度、火候的控制。

陳文哲只要注意一下,把握住這些關鍵點,燒製銀兔毫也就不會再是那種萬分之一。

就算一次、兩次失敗,只要被他摸著了規律,他總會能夠燒製出一窯,兩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