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得償所願。

虎悅春碗主創元素“合和虎”,用華夏人最具情結的祥雲、如意、銅錢、元寶、蝙蝠、福魚等六種傳統吉福紋飾,精心創意繪製而成。

表達了來年紅紅火火、健健康康、平安順遂、福滿家園的美好祝願。

碗上呆萌的兩隻小虎,頭戴“和、合”,口銜壓勝錢,寓意壓祟迎福、招財納福,護佑平安、和合美滿。

碗,陪伴人間煙火數千年,見證朝代更迭,它歷經無數歲月的蝶變,以一種詩意的存在賡續中華文化。

這隻虎悅春碗,將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節日祝福,和對華夏曆史和傳統文化的自信。

這麼一隻碗,最難的是釉色和紋飾。

器型是正德碗,就是宮碗,因為是明正德年間燒製的瓷碗,在當時享有很高聲譽,故有“正德碗”之稱。

其中典型的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者,被稱為“宮碗”。

這種碗型,陳文哲早前在國內做過,所以做起來很簡單。

要是拉胚,幾秒鐘他就可以做一個。

不過,這隻虎悅春碗的胎質不同,它是骨瓷。

骨質瓷,簡稱骨瓷,亦稱骨灰瓷,生產始於英倫。

學界一般認為,第一個成功生產出骨質瓷的英倫人是喬西亞·斯波德。

在這傢伙之前,西方人一直想要燒製出精美的瓷器,但是他們始終燒不出好的東西。

就這一一直仿製了幾百上千年,終於製作出來了骨瓷。

當年的喬西亞.斯波德,將煅燒後的骨頭,與瓷土和礦物熔劑,直接混合而成為傳統的硬質瓷原料,在19世紀初試驗成功。

隨後他又開始進行生產骨瓷配方的系統性研究,1821年底,骨灰和瓷石多少的比例被“標準化”。

當時,人們認為以長石為熔劑,和含骨灰46%的坯料,生產出的瓷器是最好的產品。

基本工藝是以動物的骨炭、粘土、長石和石英為基本原料,經過高溫素燒和低溫釉燒兩次,燒製而成的一種瓷器。

骨質瓷的兩個基本特徵,是區別骨質瓷與其它瓷器之間的本質依據。

一是骨炭含量36%以上(國家標準);二是經過二次燒成而成(素燒,釉燒)。

根據英倫所設的骨瓷標準,含有百分之三十來自動物骨骼中的磷酸三鈣,且成品具有透光性,方得稱為骨瓷。

而漂亮國的標準則,最少要是設在百分二十五。

骨質瓷發明歷程,頗有喜劇色彩。

開始是托馬斯·弗萊在製造過程中,偶然摻入動物骨粉。

後經喬西亞·斯波德繼續研究而得。

最早其基本配方,是六份骨粉和四分瓷石。

但到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五十份骨粉,二十五份瓷石和二十五份粘土。

直至今天,在英倫一直被認為是標準配方。

兩百多年來,骨質瓷經過一代代名匠之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陶瓷珍品。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