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就有學者認為,“大禹是條蟲”,是上古神話,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還有個別外國學者,甚至懷疑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但是如果沒有大禹,便沒有大禹之子夏啟建立的夏,更沒有“華夏”之說。

燹公盨銘的發現,將有關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一下子提早了六七百年。

這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也最為詳實的關於大禹的可靠文字記錄。

這件國寶,充分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們就在廣泛傳頌著大禹的功績。

而夏為“三代”之首的觀念,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深入人心。

經過現代文史專家研究,大禹治水並非簡單的治理水患,而是在治水過程中,重新劃分了九州。

而劃分九州對華夏影響十分深遠,以至於即使到了漢朝,漢室仍然沿襲著大禹留下的九州制度。

“九州”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一場重要地理變革,而這場變革,就是大禹在治水過程中開創的。

燹公盨的出現,不但證明了大禹治水並非傳說,還將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至少提早了六七百年。

只是很可惜,那件燹公盨出自何地,又是如何流失到海外的,今人一無所知。

近現代,我們的國寶文物,如洪水般流失海外。

比如陽安小屯村的甲骨文,煌敦莫高窟的經卷壁畫,陽洛金村的東周王陵……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文物。

而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更是數不勝數,這還不包括那些不見天日的私人收藏!

回顧最近這幾年,圓明園馬首歸園、流失英國文物回國。

以及拍賣場上華人收藏家,在全球拍場拍下的《永樂大典》《五王醉歸圖》等國寶級文物。

這不禁讓人期待,那些遺失在世界各地的國寶,終會迴歸故土的。

“這個寶貝,我們留在手中有點燙手啊!”

看了一會兒資料,李金鯉才真正明白,這件青銅器的出現意味著什麼。

“嗯!”陳文哲有點鬱悶的道。

他現在只是稍微清理了一下外面的銅鏽, 就知道, 這件青銅器雖然跟燹公盨樣子差不多, 但是內部記錄的銘文,應該是完全不同的。

要研究清楚這裡面的銘文寫的是什麼,可不容易。

燹公盨這件國寶, 是2002年春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的。

當時它的蓋已失, 只存器身, 且大半為土鏽所掩, 顯露出的部分銘文文辭古奧,難以釋讀。

後來經過數十位專家, 兩個多月的研究與鑑定後認為,這是西周中期?國的某一代國君?公,所作的青銅禮器。

這個?國即“遂國”, 是中國古史傳說中, 作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後人建立的國家。

其上所鑄98字長篇銘文, 開篇即言:“天命禹敷土, 隨(墮)山,浚川……”。

這些銘文記述, 大禹採用削平一些山崗,堵塞洪水和疏導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 並劃定九州,還根據各地土地條件的不同規定各自的貢賦。

銘文還以大段文字闡述德與德政, 並教誨民眾以德行事。

古人云:長銘銅器一件,足抵《尚書》一篇。

說的是發現一篇長篇青銅銘文, 就如同發現一篇相當於《尚書》這樣重要的古代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