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長銘銅器一件,足抵《尚書》一篇(第2/2頁)
章節報錯
那件器物的銘文不僅字數長,而且與以往所發現的紀名、紀事類的青銅銘文截然不同, 堪稱一篇政論性質的散文。
其體例、格式前所未見,別具一格,內容更是極為重要。
還有,那件國寶的銘文文辭與體例,與現存的《尚書》等古代文獻,十分接近。
它的發現,對探討中國古書的淵源, 也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這才是令陳文哲頭痛的,價值越高,他就越不能太過自私。
當然,他要真一門心思想要研究一下, 想要搞明白這件寶貝的銘文,還有其內記述內容的意義,也不是不可能。
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他還是能夠做到的,只不過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而如果不想這麼做,那就求助別人幫助。
這樣一來,這件東西就藏不住了。
對於這種重寶,只要被人知道了,就肯定會惹來麻煩。
“還是需要讓它重現天日啊!”
很快,陳文哲就有了決定,他不能太自私,因為這可以定史,對於夏商周的三代斷代工作,十分重要。
已經打算暴露出去,陳文哲也就不在糾結。
今天的收穫不小,他也想要看看,這件盨內到底記錄了什麼,所以他直接回到了開發區的銅器廠。
這邊有著不少合適的工具,對於修復這件青銅器有幫助。
所以,接下來的幾天,陳文哲先是小心的給它來了個鈑金工作。
修復了大體器型,在就是除鏽!
考古發掘的青銅器,由於長期埋藏在地下,經過千年的水浸土埋,必定會引起青銅本身的質變,使金屬從元素狀態轉化為化合物狀態,形成銅鏽。
由於銅質的差異,以及水土條件的不同,鏽色有紅、綠、藍、黑、紫、灰等各種顏色,斑駁陸離,形成古青銅器一咱特有的莊重古樸的美感。
古代青銅器的鏽層極其複雜,層次很多,有些鏽蝕掩蓋了青銅器的紋飾或銘文,甚至使器物變形,失去原貌。
因此,去除那些有害的鏽蝕,是青銅器保護處理的重要任務之一。
過去常採用的青銅器去鏽方法,是用刻刀、鑿子、錘子、鏨子等進行錘震,剔除鏽蝕。
在錘打時,位置要準確,用力要適當。
此法雖簡便,但容易損傷原器,尤其是銘文和紋飾部分。
所以必須細心剔除,並刷掃乾淨。
這是好處理的鏽跡,也是好的鏽,而有好的鏽,就有壞的鏽。
現在除鏽,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件青銅器外面的一層遮擋銘文的鏽跡被清楚之後,陳文哲發現,裡面那一點綠色粉末狀的鏽跡,真不是什麼好鏽。
先前他只是看到了一些綠色粉末,並不嚴重,但是,現在他能確定這是有害鏽。
如果這真是有害鏽,那這件青銅器要是再不進行保護,肯定就要毀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