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熬, 一個是打熬力氣,另外一個就是增加使用刀具的熟練度。

不管是哪一點,貴族子弟都不像是能夠吃苦的好弟子!

陳文哲感覺有點遺憾,這跟他想象的不同啊!

也許這把環首刀不行, 他的主人不是高手?或者就是跟了一個廢柴王爺?

略過這些練刀的過程,陳文哲瞭解了一些環首刀的製作過程。

環首刀依據長度可分為長刀、短刀、中等刀。

&n的為長刀;全長在35~60cm之間的為短刀,全長在60~100cm之間的為中等刀。

他手中的肯定是一把長刀,而且陳文哲知道,目前出土最長的刀為146厘米,是1987年出土的三國時期刀。

進來尋寶的時間不短了,陳文哲沒有時間繼續浪費,所以他只能遺憾的結束回溯。

把這些環首刀一一清理出來,整齊的放在一邊,可惜再也沒有任何一把,能夠保留下好點的品相。

這些環首刀的數量超過三十把,就只有一把因為刀鞘的存在,從而保留的比較完好。

其他的都有一層層鐵鏽包裹,可以說是鏽蝕的十分嚴重,甚至一碰都有可能碎掉。

就算再難看,這些也是有著兩千年曆史的老古董,而且還是十分少見的兵器,自然是有其價值的。

陳文哲小心的清理,等清理完了這些環首刀,沒想到又在下面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兵器。

稍微分辨了一下,陳文哲差不多就認出來了,這些應該是一些戈?

這些肯定是武器,不過,是卜字形的武器,這是卜字形的戟?

很快陳文哲就認出來了,畢竟是出自漢墓的東西,而漢代的幾種經典武器,他還是瞭解的。

這是一些異化的“卜”字戟,戟是由戈與矛結合在一起,而發展成的一種兵器。

漢以前,戟多為“十”字形。

而漢代為了適應騎兵作戰需要,主要用於勾,割的“內”消失,從而成為“卜”字形。

戟適於騎兵刺殺,且向前弧曲的小枝可叉可鉤、可刺、可挑、可斬、可擋,具有較強的殺傷力。

這種“卜”字形戟,在漢墓中多有出土。

如在滿城漢墓,杭市古蕩漢墓和盱眙東陽漢墓出土的長柄鐵戟,就全是“卜”字形,全長226250cm。

另外戟在漢代,不但是實戰主要兵器,而且也是一種主要的儀仗兵器。

《漢書.東方朔》“武帝坐未央前殿,東方朔持戟立”。

在南陽英莊出土的持戟吏(罩以赤黑綢布的戟衣)的畫像石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見這種儀仗化的戟。

此時陳文哲手中的這一件,應該是漢代一種特色兵器,就是卜字形鐵戟。

這種鐵戟不論步戰還是馬戰,甚至肉搏戰都有極大應用價值。

拿著這些兵器,陳文哲還是有點不甘心。

他的力氣很大,可並不會利用。

現代是熱武器的天下,但是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冷兵器作戰,因為國內禁槍。

陳文哲不想害人,也沒有欺負別人的心思,但是,就算是為了自保,也需要學習一些刀劍的技巧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