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事情不能著急,所以陳文哲開始為之後的計劃做準備,比如鑄造十八尊羅漢像。

這可以說是意外之喜,因為他發現,李金鯉給找來的這六名老工人,還真是個個手中都有點絕活。

比如翻砂工藝,這個會的人不少,但是真要做好的卻不多。

在這半個月當中,陳文哲也瞭解了這些工人的情況。

他們原來做的都是翻砂工藝,而且還都是其中的高手。

翻砂工藝,就是“砂型鑄造”。

也即是說在鑄造一件器物之時,先將下半型放在平板上,放砂箱填型砂緊實刮平。

下型造完,將造好的砂型翻轉180度,放上半型。

撒分型劑,放上砂箱,填型砂並緊實、刮平。

將上砂箱翻轉180度,分別取出上、下半型,再將上型翻轉180度和下型合好。

砂型造完,等待澆注。

這套工藝俗稱“翻砂”。

這也絕對是一份好手藝,真正做好並不容易。

在製造器物的砂型時,要考慮上下砂箱怎樣分開,才能把木模取出。

還要考慮鐵水,從什麼地方流入,怎樣灌滿空腔,以便得到優質的鑄件。

砂型製成後,就可以澆注,也就是將銅、鐵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

澆注時,鐵水溫度在1250—1350度,熔鍊時溫度更高。

然後還要經過除砂、修復、打磨等過程,才能夠成為一件合格鑄件。

這種工藝,用在鑄造景雲鐘上,其實也是可以的。

不過,陳文哲不會這麼做,他要嚴格按照古法鑄造工藝,來複制一件,最後看情況再說。

現在不能使用這種方法鑄造景雲鍾,也不是就沒用,因為翻砂工藝可以完美的澆鑄出青銅鑄像!

這種青銅像,在八九十年代,國內的很多鑄造廠就做過,現在很多名人銅像,都是這麼做出來的。

80年代,漢武精密鑄造廠在開拓新產品新工藝中,就用傳統的鑄造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方法,鑄製出技藝精湛、形象逼真的文物複製品、仿製品、銅像及金屬工藝品。

1983年,這個廠與當地機械工藝研究所,複製出楚曾侯乙編鐘,其工藝達到形聲俱似的水平。

1985年,這個廠鑄制了高3.9米、重3噸的屈原青銅鑄像。

同年,機械工藝研究所鑄制了聞一多青銅鑄像,高1.25米、重620公斤。

這些工藝,正好適合鑄制十八羅漢銅像!

有著現成的標本放在哪裡,陳文哲為什麼不借鑑一下?

學校要的十八羅漢,不是要流芳千古嗎?

就用黃銅或者是紫銅來鑄造,這樣做出來的銅像,幾千年都不會壞吧?

瞭解了工人的情況,陳文哲自然就會安排他們幹活。

最先的肯定是製造木模,有了木模,才能使用翻砂工藝。

簡單的木模,這六名工人就可以製造,他們大體做出模型,最後的修飾,由陳文哲來完成。

雖然木模再怎麼精美,鑄造出的銅像也不會太過精細,但是,基礎不好,最後再怎麼修整銅像也白塔。

所以,從一開始,他就做到最好。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