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有所發現(第1/2頁)
章節報錯
工人們製作十八件木模,陳文哲就在做泥範,因為景雲鐘的鑄造需要泥範。
泥範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出來的,因為需要精修、晾曬等等工序。
泥範的製造,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
從考古發掘來看,夏代已經能熔鑄青銅。
最初的鑄型,使用的是石範。
由於石料不易加工,又不耐高溫,因此,石範很快被泥範取代。
商代早期以偃師二里頭遺址為標誌,已經用泥範鑄造銅錛、銅鈴等。
盤庚遷殷以後,青銅冶鑄技術達到鼎盛時期。
為獲得形狀複雜、花紋奇麗的青銅鑄件,冶鑄工匠選取質地純淨、耐火度高的泥沙煉製泥範。
這就是重點,合格的泥沙,才能製作出合格的泥範。
這一點,有著大師級練泥手藝的陳文哲,做起來並不難。
真正難得,是知道用什麼樣的泥沙。
不說其他,一般泥沙,和成泥之後,稍微晾曬,就會開裂。
而開裂的泥範,你要怎麼用?
要想避免這樣的結果,就要看傳承。
傳承之中,有著太多成功的經驗,所以陳文哲不會走彎路,他會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選擇好了泥沙,開始製作泥範,這時,還需要選擇工藝。
在造型工藝上,泥範鑄造以分鑄法為基本工藝,從而鑄成複雜的器型。
或者先鑄器身,然後在上面合範,澆注附件;
或者先鑄附件,再在澆注器身時,將二者鑄接成一體。
春秋時期,先鑄附件,後鑄器身這一工藝,成為分鑄法的主流。
這時,表現技術的時候就來了。
分鑄法做出來的泥範,對範芯的乾燥、焙燒、裝配、均勻壁厚,都有嚴格的要求。
只有做出合格的泥範,澆鑄之時,使之能夠同時凝固,預熱鑄型使它能順利澆注,這樣才能鑄造出合格的產品。
在這方面,商周時期就已摸索出一整套成熟工藝。
到了漢代,工藝自然是更加成熟,比如放在不遠處的三件青銅器。
得到這三件青銅器,陳文哲可不止是為了喜歡收藏,或者是為了賺錢,他最看重的還是那份工藝。
漢代的鑄造工藝,不能說一定比夏商周、春秋戰國之時強,但是,絕對不弱。
比如疊鑄法,在漢代就達到了鼎盛時期。
可以說,泥範鑄造的又一個傑出成就,就是疊鑄法的出現和廣泛應用。
疊鑄是把許多範塊,或者成對的範片,疊合裝配,由一個共用澆道進行澆注,一次就可以得到幾十甚至上百個鑄件。
我國最早的疊鑄件,是戰國時期的齊刀幣。
漢代,疊鑄法廣泛用於錢幣、車馬器的生產。
唐宋時期,用泥範鑄造大型和特大型鑄件的工藝日臻成熟。
州滄五代時期的鐵獅子、神都大鐘寺的永樂大鐘,都是世界聞名的巨大鑄件。
至於景雲鍾,他是分鑄法制作,不是特大型鑄件一次成型!
所以,有些事情,需要提前做好。
而只要做好了,以後繼續做一些大鐘,也許就不用這麼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