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看過明代的雞缸杯,也見過明代的五彩瓷,所以,得到明代墨彩配方不難。

而且他手中還有一隻清三代的粉彩人物尊,自然就更不會缺少獲得墨彩配方的機會。

這些配方,很多時候都用不到,所以,只要有機會,陳文哲也不介意用一下。

就像這一次,如果不是製作白釉瓷,陳文哲還真想不起來墨彩瓷。

這種瓷器之所以特別,就是因為濃黑如墨的彩料,或深或淺、或濃或淡的與如雪的白釉相互映襯,頗有傳統的水墨畫效果,因此又有“彩水墨畫、墨彩如金”之美稱。

墨彩,在陳文哲的手中,原來只是用來畫龍點睛,而這一次可不同過往了。

他需要做出真正的宮廷墨彩瓷,而這就要說到曹慶春的功勞。

先前他就領著陳文哲,去大海市郊區的黃家村收購過碎瓷片。

之後,他自己去的次數更多,也就獲得了不少經典瓷器碎片。

經過陳文哲指導,他就專門尋找那些有畫、有字,釉色好的瓷片。

這些瓷片不止是可以收藏,對於陳文哲來說,更有文化價值。

因為他可以透過這些瓷片,獲得很多資訊。

比如清三代的釉料配方,比如清宮造辦處的一些獨特技藝。

這些,都可以透過一些清三代的官窯瓷器碎片,來得到。

清三代的官窯瓷器,不管是什麼,價格都很高,很難買到手,就算是看一看,也很難。

但是,清三代的瓷片,可就不同了。

只不過,透過碎瓷片使用回溯,得到的資訊比較零散。

雖然很多資訊都很零散,但是歸攏起來,也是一種不小的收穫。

主要是因為清代到民國的碎瓷片,實在是太多了。

得到的數量多,就算資訊再零散,收穫也大。

就比如這墨彩瓷的燒製,肯定是來自清三代的技藝。

因為這種工藝,始見於清朝康熙中期,流行於雍正、乾隆朝,並一直延續直清末、民國時期。

既然是仿古,那就仿個徹底,陳文哲就先從康熙墨彩開始仿製。

康熙時的墨彩色澤濃重,彩釉配製純淨,上塗一層玻璃白,燒就的墨彩,漆黑瑩亮。

所以,第一件墨彩瓷,就是墨彩扁壺。

它以白釉做襯,再施以墨彩作畫,畫的也主要是花鳥,所以製作起來也簡單。

其實,墨彩瓷的品種很多,比如雍正墨彩就頗負盛名,最常見的造型是筆筒,其次有尊、蓋碗、套杯、盤等。

紋飾方面以山水人物為主,畫面猶如中國傳統的水墨畫。

類似這樣的墨彩瓷器,國內外都有收藏,陳文哲見過圖片,仿製起來不難。

相比起來,有著德化白瓷的燒製工藝,在這種等級的白瓷之上,再施以墨彩,那對比效果,肯定更強。

所以,這一次陳文哲算是又找到了一種,最頂級瓷器的製作方法。

德化白瓷到現在也有人會燒製,而墨彩瓷直到現代,這種繪製方法還是一直被景鎮那邊部分老藝人所掌握,他們延承古法制瓷,嚴謹,不容任何瑕疵出現。

據陳文哲所知,現在市面上也有很多類似墨彩一類的瓷器,筆筒、賞瓶、花器等,數不勝數,一眼看去真如墨彩一般。

只不過,那些都是徒有其形,徒具其名。

所以,在購買墨彩瓷器時一定要仔細,仔細在仔細。

最好選擇有名氣大師作品,這樣既保證作品真偽,在未來還有很好的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