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草原上的兩隻羊(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二天一早,陸澤一行人喝了一碗滿是肉的羊湯後,再次踏上了旅程。
他們並沒有返回HHHT市,而是從輝騰錫勒草原直接往希拉穆仁草原駛去。
一路都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入眼不是天空之藍,就是草地之綠,偶爾還能和成群的牛羊擦肩而過。
不時地還能看到牧民家的牧羊犬, 對著他們的車隊發出警告式的吠聲,很認真地履行著它的職責。
穿過了希拉穆仁草原,下一站終於來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遊玩地——五當召。
五當召,蒙語“五當”意為“柳樹”;原名巴達嘎爾召,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召”為“廟宇”之意。
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2),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
第一世活佛羅布桑加拉措以XZ扎什倫布寺為藍本興建, 經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多次擴建, 逐步擴大至今日規模。
因建在五當溝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稱其名為五當召,是我國藏傳佛教四大名寺之一,是NMG較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五當召素有“小布達拉宮”之美譽,它與吐蕃的布達拉宮、西海的塔爾寺和甘隴的拉卜楞寺齊名。
來這種人文古蹟,瞬間就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蘊。
比起自然風光,人文古蹟還能瞭解到非常多的歷史傳說和神奇故事。
從五當召玩了大半天,陸澤一行人就開車去往今天的目的地——古稱九原或鹿城的BT市。
包頭是溝通北方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之間的交通要衝,也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從古至今經歷了數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從而造就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
從晉陝冀千辛萬苦走西口奔著的目標就是包頭,從包頭到喀爾喀蒙古及恰克圖等其他地方,這裡是聚集處也是集散地,更是孕育500年晉商繁榮的搖籃。
上世紀50年代,一方面國家為了建設第二個鋼鐵基地——包鋼、塞北一機、二機等機械製造廠,一大批北方各省的軍轉人員被分配到包頭來支援建設, 全國各地的所謂“盲流”也來到了包頭,加入到大型企業的建設當中,把包頭建設成了塞北的重要工業基地。
這裡不僅產業發達、交通便利,周邊還有非常多的旅遊資源,是塞北自治區重要的經濟中心,是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
要去周邊玩,包頭就可以作為一箇中心修整地點。
要在外邊露營也行,或者玩累了回包頭找賓館住一晚也行。
按陸澤的想法,他是真沒什麼想法再睡什麼帳篷,還是每天去周邊轉轉,玩累了就再回BT市裡好好吃、好好休息最佳。
反正時間充足,去各大景點也不用急著趕場。
於是,在祁飛的介紹下,他們在包頭找了一家不錯的酒店住下。
晚上,幾人溜達在BT市街頭,一邊隨意逛著,一邊尋找著吃飯的地方。突然,祁飛右手一指,大聲說道:“咦,這家店是新開的,上次來都沒見過。”
陸澤順著祁飛手指的方向看去,這一看不打緊,開完他整個人突然愣在那裡。
小肥羊,居然是特麼的小肥羊火鍋。
只見小肥羊那門店招牌一水的綠色,正是象徵著這個品牌來自於塞北的綠色大草原。
一個白色卡通羊頭,在一個綠色的環狀圈內,邊上紅底白字的“小肥羊”三個大字,組合在一起正是其品牌LOGO。
店門口擺著好幾排慶賀花籃,可見店鋪新開沒幾天。
陸澤回想了一下,記憶中好像這個昔日頭頂“中華火鍋第一股”光環的火鍋品牌,好像就是最近在BT市開的第一家店。
具體日子陸澤不記得了,但是小肥羊以後數年的發展神蹟,他卻是一清二楚。
要知道,華夏地大物博,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華夏,餐飲行業的迭代速度遠比其他產業快得多,餐飲店的平均生命週期只有500多天,新開店鋪存活兩年以上的甚至不足30%,即便是最受市場青睞的火鍋品類也難以從這一魔咒中跳脫出來。
在海底撈、呷哺呷哺還排不上字輩的時候,小肥羊過兩年就已經是當之無愧的火鍋之王,絕對稱得上最早進入顧客心智的火鍋連鎖品牌。
小肥羊火鍋的創始人張鋼,就是從盤下了這家300多平米的店面開始,憑藉30張桌子、50名員工以及50萬重金求購的火鍋底料,下了一盤大棋,為日後的“本土餐飲王”地位打下堅實基礎。
涮羊肉蘸小料是流傳百年的傳統吃法,麻醬、腐乳、香蔥、韭菜花等典型配料少了哪個都欠些滋味,但是張鋼創新了涮羊肉吃法,依照食藥同源的說法,創新性地在湯底加入多種進補藥材和香料,草原羔羊肉在這樣一鍋好湯中涮煮幾下,不用蘸料就能吃出豐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