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顧慮有時候真的真是自己想多了。

經過了幾次易稿修改和秘密決策之後,由董其昌領銜的六部改制大幕也終於公佈於眾了。

在公佈方案之前,朱常洛預估過了很多的情景,其中最多的一種就是這份改革還遭到數量龐大的保守派反擊。

但事實上等這份改革方案放出的時候,京師上下不管是在職的京官還是賦閒計程車人和國子監生及其他讀書人等,對這份六部改制方案都沒有表示明確的反對。

甚至,他們隱隱的還無比的期待這份改革能夠早些落地。

這樣的情況確實讓朱常洛有點意外了。

不過很快朱常洛也就釋然了。

守舊派之所以守舊是因為改革派改動了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才被動守舊,抵制改革的。

而現在六部改制雖然也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行動,但是,這場改革卻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因為經過了這場改制之後,京官的數量會急劇增加,職能衙門也會跟隨而動,原來僅有的六部會變成十幾個同級衙門,這就意味著原來的六部尚書會變成十幾部尚書。

有了這麼多尚書的位置出來,那些宦海苦熬數十載的人自然也就跟隨著看到了位極人臣的曙光!

所以,就在這份改制方案從內閣軍機處和都察院公佈出來後,京師的官員和讀書人無不彈冠相慶,每一個人都喜氣洋洋的相互恭喜著,好似下一刻起他們統統都要升官了一般。

實際上這些人開心的也沒有錯,六部改制成十幾個部級衙門,確確實實會催生出來很多的官位和權力,作為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京官,他們也確實比很多很多地方官們要更容易的獲得這些新官職的任命。

當然,作為這場改革的最終主導者,朱常洛自然不會看著京官們把這次改制後的利益都給佔完了。

所以,朱常洛也必須適當的釋放出一些重要位置和一定比例的官職給予地方官員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此次改革帶來的好處。

但是,朱常洛也不傻,在這麼做的同時,也會把這些比例優先的安排在自己的勢力範圍,比如北直隸及九邊沿線和遼東及新成立的甘肅布政司。

雖然大明很大,朱常洛也是大明的監國皇太子,但是這些地方才是朱常洛的基本盤,再往南去,雖然也都是大明的地盤。

但是,那些地方終究是逃不過「山高皇帝遠」的詛咒,皇權的輻射在南方還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為了保證自己改制的順利和未來改革的順利,朱常洛自然而然也就選定了那些天然親近於自己的地方官員為自己的基礎班底。

畢竟,未來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大了,沒有一支靠譜聽話的官僚隊伍聽從指揮,朱常洛就算再英明神武也不可能完成他心目之中那一系列的變革的。

….

所以,有側重,有偏向,這都是在所難免的問題,即便是孔聖復生,三皇在世,他們也不可能放著自己身邊的人不用,去用那些並不熟悉的人幫自己辦事的。

任人唯親和任人唯賢,很多時候不用過多的思考就會口嫌體直的做出選擇。

就像是大明曆代以來的以來的太監亂政之象,難道皇帝們都傻嗎?都不知道這些太監們包藏禍心嗎?

其實追根究底,皇帝用太監那也是無奈之舉。

因為只有這些太監們才是最親近於皇帝的,皇帝想要正常的行駛自己的皇權,要依靠就是這些人憎鬼厭的太監。

沒有這些太監們衝在前面當炮灰,生在深宮裡的皇帝拿什麼跟朝廷裡那幫文臣們鬥?雙方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上。

所以,用太監這種事情也都是為了維護權力不得已

而為之的方式,作為皇帝這是沒得選的。

即便是朱常洛也無法免俗,很多重要的事情,見不得光的事情,朱常洛還是得依靠孫暹,魏忠賢等這幫太監們才能辦成。

如果把這些差事交給了前朝的文官們去辦,先不說他們能不能辦好,就以這些事情的性質,朱常洛就等著被前朝的文官們噴死吧。

所以,有時候的選擇真的不是不想選好的,而是作為選擇者根本就不清楚誰到底是好的,而唯一能判斷的就是親疏遠近,靠近自己的,依附自己的,天然就會獲得信任,這都再說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