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治麥(第1/2頁)
章節報錯
討論很快歪了樓。公子卬、蕩虺、管理和田單熱切地討論起了如何打下三桓的封地。
繁鑫失望地搖搖頭,輕聲道:“人言‘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果然。”
蕩虺年輕,耳朵尖,雖蚊蠅之聲,亦入耳,滿臉怒容道:“繁氏敢爾?竟然當面辱我,我何鄙之有?”
“直言爾,何談之辱?長丘罹受兵災,民有逃荒之虞,肉食者竟心猿意馬,旨在攻伐。鄙也。”
“荒謬。自古災年不解甲,不止戈,賢者聖人尚且用兵於災。
昔日夏桀之世,倒行逆施,殘民以懲,方國不附,人心渙散。時聖祖商湯亦逢災年,賢者伊尹以天賜良機不可錯過云云相諫,徵兵於亳,東擊鳴條,三戰而滅夏。殷湯革命,赫赫武功,由是而定。
今長丘缺糧,襲取三桓之邑,搬其糧倉,又有何不妥?”
“繁某一介商賈,自不通兵事。
誠若勞師而襲遠,陸路運糧,雖有二十石,千里饋糧,所得不足一石。且兵頓堅城,長狄殷鑑不遠,其下場君自度之。”
公子卬聽到這裡,也不禁為繁鑫的見識而讚歎不已。自從穿越以來,他從來沒有參與過一場攻堅戰,史書上記載白起今日拔幾城,明日拔幾城,諸侯不敢直視,盡向西朝。
在沒有火藥的冷兵器時代,已經是名將的巔峰了。
公子卬自問沒有這種手段。
就連兵家大牛,孫武都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斷言頓兵堅城下,“此攻之災”,故而推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公子卬趕緊停止了覬覦三桓的作戰設想。長丘是第一次種植冬小麥,公子卬躬身請教繁鑫栽培的細節,和接下來時間的規劃。
“太傅若誠納我言,當以財帛浮舟於臨淄,購置耐寒良種,然後命銅匠打造農具,悉髮長狄、野人修壩引渠,引水利,排鹽鹼,待到六月秋涼,圍築地堰,平整土地,澆灌底墒水,漚制底肥,深耕細耙,精細土壤,使地有縫隙,不大亦不小。”
“若過大則如何,過小則如何?”
“太傅,縫隙過大,則三冬之寒勁透隙而入,冬小麥易遭凍害;倘若縫隙不足,則苗不透氣,輕則怏怏紮根不暢,少產,重則奄奄不出苗,絕產。
此外小麥的選種、配水、配肥、治蟲、播種,均有講究。宋民不知,然其在關鍵。”
“願聽教誨。”
“麥種大小懸殊,相差一、二倍,大種出苗快,分櫱早,根狀如傘,苗壯如鬥。小種孱弱,常為大種所欺,侵水奪肥,或穗小如針,或夭折如荒穢。齊人多以粘土四十,水四十,攪成泥漿,篩選小種、雜質、病粒。爾後攤席一寸之高以曬種,促其後熟,兩三日可也。
水為冬小麥豐產之本。播種前十日澆灌底墒水,百畝之田(今32畝),千石為準。及出苗一月又五日,澆分櫱水,百畝六百石水。入冬時,表土晝消夜凍,添入凍水,百畝千石。小麥返青,百畝六百石水,宜遲不宜早;小麥起身,水百畝八百石;待到拔節,百畝千石水;孕穗期間,百畝千石水;揚花後,灌漿水百畝千石。
齊人之配肥,欲得百石之產,必施以七石之肥。所用之肥,以人糞、人尿、馬尿、雜草、秸稈、壞苗等漚制,腐熟半月可用,宜早用,否則肥力日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