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還有一個著名事件,一家名叫美國線上(AmericaOnline)的公司,宣佈和時代華納(TimesWarner)合併,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併購案,合併之後公司市值高達三千六百億美元。

美國線上當時就是一家提供線上服務的公司,主要應用是導航網站、郵箱、即時訊息服務等等類似於網易,算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先驅企業。

而時代華納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是談起HBO和華納兄弟大家可能都知道了,時代華納是這兩家的母公司,相當於當時有線服務和電影行業的大佬。

兩家合併之後成為了線上內容媒體行業的巨無霸,從內容生產、傳播到消費全覆蓋,看似是一個非常划算的買賣,但是一年之後大家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

就這樣帶著新經濟光環的網際網路公司,不惜一切代價投入到爭奪市場份額的戰爭中,以GetBigFast為座右銘,鋪開了自己的商業版圖。

大多數的公司並沒有像當時的亞馬孫、Ebay或者谷歌一樣,把金錢投入到技術和產品本身的建設,而僅僅停留在打廣告拉新推廣,這種燒錢的模式中,佔領市場全靠昂貴的廣告和併購。

隨著資金被迅速燒乾,市場增長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網際網路公司的擴張速度,也就是網際網路公司增長特別快,但是上網的人並沒有增加足夠多,網際網路使用者數量,不夠這些公司霍霍,故事講不下去了,泡沫也到了破滅的邊緣。

正如巴菲特的那句話,當大潮退去,才知道是誰在裸泳,至暗時刻即將來臨。

還記得前面說過的網際網路泡沫最大的功臣之一——美聯儲嗎?

二零零零年二月,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感覺到形勢不對,覺得泡沫有點大,200的市盈率哪個國家的央行受得了啊,就開始著手打擊一下投資積極性,宣佈大幅度加息,加到一九九五年之前的水平,提高資金流動成本,促使人們投資的時候更加謹慎。

這個訊息一放出來,股市雖然有了一定的波動,但是還沒有到崩潰的地步。

其實有點像崩潰的前兆,投資者的信心被稍微打擊了一下,就像馬上要參加100米決賽了,原來一直耐心訓練,你的教練突然告訴你,你輸定了,情緒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但是沒到放棄比賽的程度,自己還是在給自己打氣,勸自己一定能贏。

再說說這個格林斯潘,其實當時有很多人都在批評他,說他曾經的很多言論和政策,都助長了網際網路公司估值的虛高,比如網際網路泡沫之前的降息,就是他主導的,還有曾經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演講中,表示技術正在創造一個新的經濟形式,舊的經濟規則不再適用等等,他的所作所為似乎都在暗示,他是非常支援這些網際網路公司。

總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美聯儲的加息,讓市場的不確定飆升,就等到爆發的那一刻。

在宣佈加息一個月之後,3月10號美股納指到了最高點5048,3月13日日本經濟再次進入衰退期的新聞,引起國際市場上針對科技股的拋售,投資者擔憂的情緒開始升溫。

3月20日著名的金融雜誌《巴倫週刊》(Barron's)釋出了一篇名叫《燒光》(BurningUp)的封面文章,揭示了目前這些網際網路公司的糟糕現狀。

在調查的207家網際網路公司中,71%的公司利潤為負,51家公司的現金會在12個月內用完,就連網際網路偶像單位亞馬孫的現金流,也只能維持10個月,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創始人,和早期投資者都在盡其所能的套現,從舊經濟體系流向新經濟體系的資金馬上耗盡,無錢可燒也無錢可賺的網際網路公司,即將跌落神壇。

接下來就是網際網路公司和股民們,自由下落的悲劇場景,投資者開始恐慌性拋售,才過了不到一個月,美股納指指數就跌了超過25%,僅僅4月14日一天就跌了9%。

股指的下跌持續了2年,中途加上9·11事件帶來影響,整個美股納指市值跌掉了5萬億美元,指數只有巔峰時期的四分之一不到,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之一,美股納指花了15年,才恢復到2000年之前的水平。

那些網際網路公司也沒能獨善其身,52%的公司在這次危機中破產,前面提到在2000年11月就宣佈撲街,大多數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值跌去了75%,即使是經營情況良好的亞馬孫和Ebay,市值都跌去了一半。

同時還牽連到那些通訊公司和硬體公司,思科和SunMicrosystem跌去了幾乎90%的市值,前面提到的合併之後的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公司,市值也跌到了1200億美元,還把AOL(美國線上)從公司的名稱中刪掉,免費軟體模式的鼻祖Netscape,也在和微軟的對抗中,失去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四十多萬IT從業者,失去了工作被迫轉行。

橫跨千禧年的這樣一場盛宴,就這樣畫上句號,留下一地雞毛,網際網路也迎來漫長的恢復期。

2000年左右的網際網路泡沫,是一場非常魔幻的大型真人表演秀,新技術帶來的產品和服務,顛覆了傳統的購物、交流和娛樂方式,其意義不亞於用汽車代替馬車、電氣取代蒸汽。

它將互不相識的人連結在一起,降低了資訊傳遞的門檻,同時造就了一大批潛力無限的新經濟公司和富豪。谷歌、亞馬孫、EBay、高通這些公司,雖然在泡沫中摔個狗啃泥,但隨後又堅強的爬了起來,並且在後來的移動網際網路舞臺上,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為這場真人秀買單的,是迷失在“非理性繁榮”中的投資者,看到瘋漲的股票和新經濟公司的光環,逐漸失去了理性轉而變得瘋狂,再冷靜的人看到這場盛宴也會變得貪婪,進入到這場投機的party中。

正如巴菲特老爺子所說,在別人貪婪時保持警惕,在別人警惕時變得貪婪。當所有人都表現出無底線的貪婪的時候,就應該好好想想,是不是該把自己的腦袋,放在冰水裡面泡一泡。

十幾年後美股早已擺脫了網際網路泡沫帶來的影響,整個世界也因為網際網路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線上購物、電子支付、物聯網、搜尋引擎、社交網路等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商業模式。

也許我們應該感謝世紀交替時的那場泡沫,因為正是這場熱潮推動了網際網路的普及,把網際網路從奢侈品變成了日用品,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