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買市場,網際網路從業者和投資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十幾年後華國的o2o,還有打車大戰,也都是燒錢買市場。但是錢從哪裡來?當然是從投資者手裡來的,不過他們當時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即將成為韭菜。96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當時金融市場了,網際網路行業本身的發展,並不足以讓華爾街的人失去理智,真正推動人們開始瘋狂投機的,除了人性的貪婪,還有當時政府的兩個政策——降息和減稅

這裡簡單普及一下降息,所謂的降息就是降低資金,在不同主體之間週轉的利息、增加市場上流動的資金,吸引大家把錢從銀行裡面拿出去做投資。

具體一點,就是讓銀行把存款的利息降低了,大家覺得錢放銀行收益太低,不如就把錢取出來吃喝玩樂或者投資,同時銀行貸款的利率也降低了,借錢成本低了,更多的人就願意去找銀行,借錢消費或者投資,總之就是讓錢從銀行流向市場。

其實一九九五年美聯儲的降息,跟網際網路一點關係都沒有,那時候正好趕上日本房地產泡沫崩潰的尾聲,日本GDP縮水了1萬億美元,美聯儲感覺日本經濟衰退,勢必波及到美國,於是透過降息,幫助美國企業收購日本資產,同時讓美元增值,讓市場上更多的錢流動起來,刺激經濟發展。股市通常都是經濟運轉情況的晴雨表,市場上熱錢越多,流入到股市的錢也越多。

剛才提到的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是減稅,也就是《1997年納稅人救濟法》(TaxpayerReliefActof1997)的實施。這個減稅法案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減稅法案之一,降低了好幾項聯邦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長期資本利得稅,從百分之二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二十。

資本利得稅這個東西,這玩意兒在華國沒有,一部分西方國家才有的。不過聽這個名字大致能夠猜出來,是買賣資本才需要交的稅,資本包括股票、債券和不動產,只要你透過買賣這些東西賺到了錢,就需要交稅。

買賣資本有長期和短期兩個概念,短期就是持有時間少於一年,買賣資產收入算到你的年收入裡面,和工資獎金什麼的一起計算要交多少稅。

如果持有時間超過一年,就按照長期稅率來算,這個一九九七法案修改的就是長期稅率,從百分之二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二十,如果你一年前花一百萬買了套房子,然後今天二百萬賣了,賺了一百萬,那麼原來需要交二十八萬的稅,現在只需要交二十萬的稅,省了八萬塊,買股票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個減稅法案不僅增加了平頭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也降低了投資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投機的風氣。站在當時老百姓的角度想想,這些網際網路公司在美股納指漲的這麼好,自己手裡又有錢,雖然不太懂網際網路是個什麼東西,但是別人都去投,我為啥不去試一下呢?

懷著這種心理,投資者逐漸失去理智,認為只要是網際網路公司,直接投就行了,反正肯定漲;創業者看到這種情況更加瘋狂,反正只要掛上網際網路公司的名頭肯定能成,幹就完事兒了。

投資者盯著那些創業者,彷彿在說:“創業嗎?上美股納指的那種?”

這場大戲在投資者和創業者的推動下,迎來了高潮。

馬克思在《資本論》裡面曾經說過,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

投資網際網路公司股票的收益,在當時要遠遠超過百分之三百,人類的貪婪現在展現的一覽無餘,大多數人都不懂這些高科技公司,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其實他們也不關心,只知道他們是未來,公司暫時的虧損,在未來肯定能賺回來,現在增長是最重要的,以前從來沒有買過股票的人,也衝進交易所要求購買這些網際網路公司的股票,還有人辭職在家專門炒股,儼然一番全民股神的情形,像極了二零一五年的A股

即便有些公司只是在名稱前面加個e,或者後面加了一個.com,然後出了一份商業計劃書,投資者就認為它是網際網路公司,有投資價值而瘋狂砸錢,隨隨便便一家新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就能融資好幾千萬美元,前面提到的做生鮮配送的Webvan,上市融了三點七億美元,專賣寵物用品的,融資了八千二百萬美元,還有社交網路鼻祖,上市第一天股價暴漲九倍,融資二千八百萬美元。

那些為網際網路公司提供服務的通訊公司和網路公司,也同樣備受投資者青睞,僅僅在一九九九年一年,高通就漲了二十六倍,同樣還有另外十二支股票漲了超過十倍,網路服務公司Akamai第一天股價就漲了四倍,總之就是老大們吃肉,後邊的小弟們喝湯,大家一起發財。

到了二零零零年,美股納指指數公司的整體市盈率,已經到了200,比一九九一年日本房地產泡沫時候的日經225指數,公司整體市盈率的80高了兩倍不止,貌似大家都已經忘記了日本房地產泡沫的慘象,或者選擇性無視了,公司賺不賺錢不要緊,股價漲起來就行。

上邊是投資者的狂歡,下邊是創業者的盛典,上游的錢像瀑布一樣砸向這些公司。這些公司老闆的腦袋也給砸暈了,開始忘記這些錢遲早要還給投資者的,開始毫無節制的放火燒錢。

首先高科技行業人才,肯定是擺在第一位的,雖然很多公司的老闆都是寫程式碼出身的,但是這種腦力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程式設計師。

那個時候網際網路才發展了十年不到,市面上的程式設計師數量太少了,這些公司不得不奆薪招聘程式設計師,隨隨便便就開出8萬美元、10萬美元的年薪,用撒錢來形容毫不為過,要知道這可是新世紀前,二十年後美國灣區程式設計師的工資,起薪也就10萬美元。

除了突破天際的工資,還有各種各樣的奢侈的party,錢不是問題,只要大家開心就好。

公司成立開個party,公司改名字開個party,專案啟動開個party,產品上線開個party,當時的矽谷每週都要開20多個party,酒水飲料隨便暢飲,甚至請明星過來唱歌,就連跟這些公司毫無關係的路人,都可以過來湊湊熱鬧,一個party輕輕鬆鬆花掉十幾萬美金

花錢無極限,員工工資和開party,其實都是花的小錢,搞過網際網路的應該都知道,花錢的大頭基本都在推廣,想讓別人用自己的產品,得先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產品,每天都要花費巨資去打廣告。

打廣告的方式有很多,在當時無外乎電視廣告、印刷廣告(廣告牌這種),或者體育賽事休息時間廣告,這些都是當時比較主流的廣告方式,可以想象當時在整個灣區,都是大大小小的網際網路公司的廣告。

當時最牛的莫過於,這家賣寵物物品的垂類電商公司,開業第一年打廣告的費用,就幾乎是公司營收的二十倍,放在現在大家可能覺得這家公司的老闆可能已經瘋掉了。

同時在十幾個城市開展廣告營銷,它的吉祥物——布袋木偶斑點狗——出現在各個電視節目還有雜誌裡面,還做了一個巨型吉祥物,參加紐約梅西百貨感恩節遊行,最牛逼的是他們還花了120萬美元,買下了二零零零年美國超級碗廣告。

超級碗是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NFL)的年度冠軍賽,它的電視廣告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類似於這幾年華國春晚的撒紅包活動,在美國曝光量極高,覆蓋人群極廣,已經脫離了體育,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能在超級碗播放的廣告,通常能夠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的關注,推廣效果顯著。

一九八四年水果的曠世之作Macintosh電腦剛面世的時候,就在超級碗上面打了一分鐘的廣告,立刻爆紅,並且受到廣泛好評,成為了超級碗最好的廣告之一,同時也奠定了Macintosh在個人電腦市場的地位。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B站上看看,廣告名叫《1984》,內容就不介紹了,有一說一這廣告放到現在也還是挺震撼的,喬布斯親自監製,真心佩服當時喬幫主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