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的兩個大領導,和吳思源談的還算順利。

這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五萬億隻是開始。

畢竟吳思源要做的事情,不僅僅是買地,還要建房。

無論哪一項,都需要鉅額的資金。

五萬億其實也就堪堪是國內的買地錢而已。

而建房的資金,就需要信貸的支援了。

之前國內的房地產商開發地產也都是如此,需要信貸的支援,不然的話,想要等房地產商籌集到買地建房的所有資金,是永遠都等不到的。

房地產商一開始的套路是這樣的,也是房地產開發的初級手段,使用一層槓桿。

房地產商先用自有資金拍下拍下一塊土地,六個月之後,他就能拿到施工證,然後就可以把土地抵押給銀行,拿到土地價格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開發貸款,利率通常是8%。

然後就可以支付總包費用,大概要用掉開發貸款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資金,就可以開工了。

開工蓋了5層樓後,就可以拿到預售證,這個時候就可以賣期房了。

假設賣到的期房能達到土地價格的一倍,先拿出一部分錢,還掉開發貸款,這樣可以減少利息支出。

三年之後大機率就可以竣工交房。

這樣一通操作下來,開發商大概就可以賺取16.7%的年化利潤16.7%(忽略了利息),這個利潤率其實不高。

這種加槓桿的方式,一般是地方小房企的手法,所以他們賺不到幾個錢。萬一遇到銷售不理想的,還得虧!

所以又有後來幾種玩法。

一是用信託槓桿獲得更多流動資金。

前面流程沒變,但是拿到土地證之後,就把土地證抵押給信託公司,拿到百分之六十左右的資金,利率1012%。

而房地產商拿到信託的資金之後,不是去開發原有的土地,而是繼續拿地。

.六個月後,拿到施工證,把土地抵押給銀行,拿到開發貸款。

後面流程差不多,但是這樣一來的話,房地產商在賺到原先利潤的同時,還拿到了一大筆信託的配資,這筆錢,拿來操作什麼,都方便許多。

另外一種玩法是用私募槓桿墊資拿地,是在信託的基礎上,再找私募墊資,然後繼續拿地,不過私募的利率也高,普遍要1618%。

然後就是拿施工證跟銀行抵押,拿到錢之後,還私募的墊資。

這時候,開發商雖然身無分文,無法開工,但它卻可以支付總包商業承兌匯票(俗稱打白條,某公司暴雷後白條很出名啊),相當於總包自己墊資開工。

然後就是蓋樓,取得預售證,賣三塊地的樓,還債,三年後竣工,這時候大概能賺到比之前多的多的錢,畢竟是三塊地,哪怕要還掉高額的利息。

這種玩法已經是屬於【空手套白狼】了!

但在這種玩法上面,還有更套路的玩法,那就是疊加無限層槓桿。

這裡還有三個手段:

一個是拖總包的工程款,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拿著這些沒利息的錢去找信託或者私募加槓桿繼續拿地蓋房,把上面的套路巢狀著玩無數遍。

第二個是,收到預付款後,不用等3年交房後才去拿新地蓋房,他可以立馬就挪用預付款,找到信託和私募加槓桿拿地。

第三個是,部分樓房不予網籤,抵押給總包或者第三方公司發行債券,拿到一筆新的融資,再去拿地蓋房。(抵押的這部分房產,如果幾年後升值了,開發商還能賺差價)

每一個專案都可以這麼玩,理論上可以無限迴圈下去。